发挥党在组织纪律方面的优势 [发挥党报优势 做好民生新闻]

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

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关注民生,对于执政党来说,是巩固、扩大和发展自己的执政基础的需要;而做好民生新闻,对于党报来说,则是巩固、扩大和发展自己的市场内在要求。

党报作为党的“耳目”“喉舌”,高度关注和重视民生,下大力气做好民生新闻责无旁贷。

发挥主流媒体优势      党报作为主流媒体,与民生新闻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民生新闻的选取与报道党报更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拓展民生新闻有着更广阔的空间。

党报报道民生新闻优势主要体现在对重大民生信息的提供与权威解读上。

在重大政策解读、事实观点澄清、重大问题的表态等方面,党报起着舆论领袖的作用,这是其他报纸和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党报因为其主流受众集中,因而有助于在政府部门、受众与媒体之间构建起一个最佳互动平台,有助于信息的良好发布与反馈,最终促成一些有利民生的政策出台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民生新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俯拾皆是,触角广泛,党报应选好切入点。

党报党报的独特视角,不同于生活类报纸,党报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视野更广。

党报民生新闻可以通过设置公共议题,由感性的生存体验深入到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由解决一家一户具体的纠纷升华为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在强调民生新闻内涵的同时更强调民生新闻视角

党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报道民生新闻需要用新的视角报道更多的普通群体、进行舆论监督、选取民生重点,更充分地发挥新闻引导舆论、人文关怀、守望环境、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民生新闻党报参与新闻竞争、保持和强化主流媒体地位的重要内容。

过去传统的党报报道多以官方消息为主,也容易养成高高在上,用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受众的习惯,结果党报在老百姓眼里影响力弱、可读性差。

究其原因,主要是办报人的观念没有跟上时代节拍,认为“硬新闻”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头戏,而民生新闻只是“软新闻”,不是党报优势所在,党报无需在民生新闻上花费力气。

但事实上,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调整,民生新闻已被推入主流传播范畴。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党报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的竞争需求,报道民生新闻党报更义不容辞,关注民生也就成了媒介自身发展的需要。

提升民生新闻品质      做好党报民生新闻报道,让民生新闻在版面上占有重要位置,必须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

过去见诸报端的民生新闻多是报道群众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居民小区路灯不亮,长期无人过问;小区厕所无人打扫,污水横流;生活小区经常停水停电等。

虽然这些都是民生的具体问题,但是如果民生报道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和深度,这样的民生新闻会因其新闻价值不高而无法登上报纸的重要版面;还有一些报道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缺乏分析,只在事件表象上做文章;也有的干脆事无巨细,全部拿来报道,结果民生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更有的民生新闻负面报道过于集中,导向把握不好,容易引发许多问题。

党报民生新闻,要做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所谓对上负责,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尽快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尽可能地将党和政府已着手解决,但社会舆论还没有形成共识的社会问题,通过事实说话,搞好舆论引导,引起全社会关注

对下负责,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历史的眼光、人文关怀的情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阵痛,因而也就形成了社会热点,对社会有着多方面的诉求。

如事关生计的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而排在最前面的是就业、就医、就学三大热点。

200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2008年,又在继续做好“十二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将“十二项民生工程”扩展为“十八项民生工程”,涵盖民生主要问题,普惠五千万百姓。

安徽日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重心,紧贴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十八项民生工程”为民生报道的重要内容,加强民生新闻报道,先是在焦点新闻版推出了一系列关注民生、贴近民情、善解民忧的新闻报道,后又在A1版新开《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十八项民生工程系列报道栏目,对“十八项民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浓墨重彩的系列报道,提升了民生新闻的品质,拉近了党报与读者的距离,体现了党报社会责任感。

坚持“三贴近”原则      民生新闻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应当以“三贴近”原则为指导,摒弃“衙门作风”,放下党报大记者的架子,只有这样,才能察民之冷暖,知民之忧乐,才能采写出具有贴近性的民生新闻,这样的民生新闻民众才会想看、爱看,从而实现双向互动,体现完全意义上的贴近。

2007年5月份,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安徽省多家新闻媒体反应迅速,结合本省实际,推出了一系列的深度报道和分析,如《太湖的警告》新闻热评,《巢湖治藻需出重拳》等,记者在调查中下了很大工夫,从正面切入问题,抓住了政府重视、读者关注的焦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为人人保护环境、重视环境治理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民生新闻来自基层、来自生活、来自群众,做好民生新闻,要求记者必须沉下去,而不能浮在上面。

现在不少电视台都开设民生新闻栏目,如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帮女郎》栏目,将镜头对准社区、街道、家庭;注重亲近性和生活化,报道对象都是些以前容易被忽略的普通市民。

还有的栏目把镜头延伸到一些以往新闻很少涉及的人群,如青少年、城市农民工、伤残病人员、孤寡老人等,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民生直通车》是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全力打造的一档大型民生新闻栏目,也是山东省内第一档民生新闻栏目

自2004年开播以来,把“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作为栏目的宗旨,把百姓话语、平民视角民生关怀作为自己的品格追求,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自2005年改版推出以来,以“民生无小事,今日多关注”的亲民定位赢得了大批的观众,成为广东省收视最高的民生新闻栏目

“三贴近”原则不仅要求记者要沉下去,更要求在新闻报道中以老百姓的视角来做新闻

从老百姓的视角来做新闻,用体验的方式去感受百姓的酸甜苦辣,不仅使经济新闻富有人情味,更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

2006年的大年初一至初七,《钱江晚报》以每天一至四个版的规模推出了“拥抱大众――来自本报记者基层联系点的报道”,这组报道以记者亲历和零距离的视角

把百姓节前节后的生活历经以及对新年的殷切希望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 前,成为一道丰盛的春节精神大餐,报道见报后受到各界好评。

此后,在当年的“五一”长假、“十一”长假期间,《钱江晚报》都连续推出了“拥抱大众”系列报道,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成为《钱江晚报》长假报道的一大特色。

处理好经济繁荣与城市市容的关系,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既涉及经济发展,也关乎群众利益。

《安徽日报》推出《“市容”的一半是“繁荣”》,记者通过深入基层进行采访,对淮北市正确处理这对关系进行了深度剖析。

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来报道,是民生新闻的一大特色,《品牌茶打入上海大超市》一稿,通过记者深入山区采访茶农、茶商,用潜山县发展茶叶经济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民增收致富要走品牌经营、集约经营之路,受到读者好评。

关注社会热点      房价居高不下,普通百姓如何安居?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

就业再就业难题如何破解?农民能否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低保,基本解决衣食无忧问题?大量农民工游离于社保体系之外,他们能否实现病有所医、伤有所治?在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中,民生问题毫无例外地被列入了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作为主流媒体民生报道理应列入议事日程,尤其要关注与百姓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随着新闻媒体进入市场,是否具有经常提出公众话题,并正确引导话题走向,帮助人们释疑解惑。

也成为决定媒体在读者心目中地位的重要因素。

民生新闻离不开民众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原生态新闻报道,但是发在要闻版上的民生新闻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同时要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部门的举措等通过民生的角度去解读。

比如,房地产、金融、汽车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或者新规定的出台,对民众的生活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党报应该及时站在民生的角度对这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进行权衡、包装,用群众的语言去解读,以更好地服务大众。

前几年,珠三角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一些沿海城市出现了“技工荒”和“民工荒”的经济现象。

如何从微观的角度切入,从关注技工或是民工的生存状况着手,来剖析其现象、成因、走向以及对策?不少媒体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宁波日报》刊发了一组题为《关注“民工荒”》的系列报道

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了“民工荒”发生的原因,以及“民工荒”背后所隐含的社会层面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在社会上引起很好的反响。

党报民生新闻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在第一时间与人民群众沟通互动。

新闻与评论互动方面,通过评论来深化新闻报道,强化报道效果,让社会的热点、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成为报纸报道的重点,传递人民群众的呼声,体现党报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党报的重要作用。

编校:张红玲。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