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把什么视为最高的道德理想 [儒家理想:民生足食]

儒家关注民生,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其中始终有一种鲜明的“富民”倾向。

富民是为“政之急”。

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

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食”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

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

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的“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孔子肯定的是人人可求、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 事实上儒家民生优先、富民优先的价值取向,也为历史上明智的君主所认同和接受,如汉孝平帝就如是说过:“盖闻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这类富民为急的体制对于民生的改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富民是治国安邦的前提。

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意识,即所谓“恒产决定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

儒家认为 “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已”的局面,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治其民哉!” 相反,儒家认为若“制民恒产”,使每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家家栽种桑树,又养鸡、狗、豕之畜,人人安居乐业,自会政通人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   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儒家认为富民有着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孟子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所谓“反其本”,实即“制民之产”,亦即富民,此为安民致治的要津,民富才能国安。

富民是善治的标志。

儒家判定一个社会治理的好坏,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如何。

换句话说,一个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社会

如孟子就认为,“王道”社会就是能让人民生活无忧的乐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能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富裕生活,也就达到了理想的“圣人之治”:“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 事实上,在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里,民生无忧,人民生活幸福,也是其间突出的内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

正因为如此,所以儒家深信:一个理想社会,一个治理良善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民富社会,即“王者富民”。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编辑/张继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