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头联合应用在诊断肛周脓肿及伴发肛瘘的价值分析

[关键词] 超声诊断探头肛周脓肿肛瘘;联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5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007—03  肛周脓肿(即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是临床较常见的肛门部疾病。肛周脓肿是肛腺受感染后在肛门周围软组织引起的化脓性疾病;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它是肛管直肠与肛门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是多数肛周脓肿在穿破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一般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复杂肛瘘可见支管。脓肿直肠肛管炎症病理过程中的急性期,肛瘘是慢性期。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检查肛管在少数医院得到应用,且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但常规超声仪没有标配经直肠双平面探头,绝大多数超声仪只配备高频线阵探头、凸阵探头和经阴道探头,所以联合应用三种探头诊断肛周脓肿肛瘘是大多数超声科医生必须面临的选择,如何更好的联合应用三种探头以及如何提高肛周脓肿肛瘘诊断正确率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5月本院在本科联合应用三种探头诊断并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50例,其中,肛周脓肿35例,肛瘘27例,肛周脓肿并发肛瘘88例;男125例,女25例,年龄20~69岁,平均38岁。

论文代写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应用迈瑞DC—6型超声诊断仪,配备3C5A腹部探头,7L4A线阵探头,及6CV1腔内探头;飞利浦HD11型超声诊断仪,配备C5—2腹部探头,L12—3线阵探头,及C9—5ec腔内探头。  1.2.2 方法 检查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屈膝,线阵和凸阵探头用医用一次性手套包裹并在探头上和手套外涂有超声耦合剂进行检查,首先用高频线阵探头扫查肛门周缘有无异常肿块回声,浅表部位的肿块大多均能显示,对于较深层的肿块,且体积较大线阵探头不能单幅显示者,可改用腹部凸阵探头进行检查,测量肿块大小、范围、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有无瘘管,周边及内部血流等情况。然后用覆有安全套或薄膜并涂有超声耦合剂的普通腔内探头进行检查,嘱患者哈气减轻腹压并松弛肛门,将探头缓慢置入肛内,转动探头顺时针做360环形扫查显示肛管直肠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特征及病灶部位的图像特征,确定病灶部位的解剖位置,形态范围,内部回声,有无瘘管及其内口情况,并观察病灶周围软组织受损情况,有无播散灶,且观察有无支管等,记录采集图像后进行综合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进行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代写论文   2 结果  本次研究所有超声诊断肛周脓肿35例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诊断符合率为100%;单纯性肛瘘27例,术前用高频探头和腹部凸阵探头超声诊断为20例,诊断符合率为74.1%(20/27),联合应用腔内探头肛瘘检出25例,诊断符合率为92.6%(25/27);在肛周脓肿并发肛瘘的88例中,肛周脓肿均可检出,未用腔内探头肛瘘检出为65例,诊断符合率为73.9%(65/88),联合应用腔内探头肛瘘检出80例,诊断符合率为90.9%(80/88),有8例未检出瘘管。  肛周脓肿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三个阶段,即(1)脓肿形成前期;(2)脓肿形成期;(3)脓肿形成后期。不同阶段的肛周脓肿超声影像学特点也不相同,脓肿形成前期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呈实性感,范围一般较小,边界多欠清晰,内部回声多为均匀一致,后方可轻度增强,无压缩性,CDFI:病灶周边及部分病灶内部可见短棒状及条状血流信号,频谱多为低阻。随着病程的发展,脓肿会变性坏死液化,从而形成脓肿进入脓肿形成期,其超声图像特点为病灶界限变得较清晰,形态较规则,当脓肿液化充分,脓汁稀薄均匀时,肿块内呈无回声改变,当脓腔坏死液化不充分时,内部可出现条索状或斑片状强回声,此期脓腔内张力较高,周围软组织受压移位,增厚,回声减低,CDFI:脓肿壁及周边,脓肿内分隔可测出血流信号,而脓腔内因液化无法测出血流信号。当脓肿进入慢性期即脓肿形成后期时,其超声表现为非均匀性液性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可呈囊性,病灶与皮肤或黏膜间有一条或数条管状低回声相连,即瘘管形成,在开口处可出现流脓及分泌物,故此期病灶张力较低。CDFI:在病灶周围仍可探测到较丰富血流频谱,但内部因液化的较充分未显示血流信号,瘘管周边可测得血流信号。超声检查显示瘘管为低回声,部分病例内可见气体强回声,其内口大都位于齿线周围,且位于胸膝位7点处较多见。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3 讨论  肛周脓肿肛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男性多发,且有年轻化趋势。 肛周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的感染,多来自于肛腺,肛腺开口于齿状腺肛窦部,因肛窦开口向上,粪便损伤或嵌入肛窦引起水肿,感染延及肛腺,肛腺形成脓肿以后可向上、下蔓延或穿过肠壁、肛管括约肌而至直肠周围肛管间隙。少数肛周脓肿可继发于外伤、炎性病变或药物注射;感染直接发生在间隙并形成脓肿,或经淋巴引流扩散至间隙而引起[1]。在直肠肛管周围有数个充满脂肪结缔组织的间隙,在肛提肌上的有:(1)骨盆直肠间隙,在直肠两侧左右各一,位于肛提肌之上,盆腔腹膜之下;(2)直肠间隙,在直肠与骶骨之间,也在肛提肌之上,可与两侧骨盆直肠间隙相通。在肛提肌之下的有;(1)坐骨肛管间隙,亦称坐骨直肠间隙,在肛管两侧,位于肛提肌下,坐骨肛管横隔之上,左右各一,相互经肛管后相通(此处亦称为深部肛管间隙);(2)肛门周围间隙,位于坐骨肛管横隔及肛门周围皮肤之间,左右两侧也于肛管后相通(此处亦称为浅部肛管间隙)。以上四个肛管周围间隙肛周脓肿的发生部位,大多先发生在一个间隙,随着病程的进展,脓肿逐渐增大,可在多个间隙同时发生。通常情况下,对于肛周脓肿超声诊断也较容易,较浅部位的脓肿用高频探头即可诊断,潘国栋等[2]对67例肛周脓肿超声研究认为临床怀疑肛周脓肿患者应首选高频超声检查。对较深部位及较大的肿块,早期脓肿未有液波感、无法明确判断脓肿成熟与否的患者,可用凸阵探头诊断符合率高。

肛瘘肛管直肠疾病中的常见病,青壮年多见,主要累及肛管,很少累及直肠,是与肛周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经久不愈[3]。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结核性,其他特异性感染如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可引起肛瘘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