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规划编制缺乏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缺乏实施机制研究,规划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沟通等原因造成。

要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中的可操作性,文章提出了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强化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引入公众参与,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等对策来提高规划编制可操作性

关键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对策   1、引言      城乡规划可操作性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编制可操作性强,实施性强的规划,是每一位规划师极力追求的目标。

规划实施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规划的确效实施,也需要从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创造促进其实施的环境条件。

规划师自身角度而言,如何从改进规划编制的方法出发,制定出科学性强、透明度高,广泛反映社会意愿的规划,来加强规划的司操作性,是每一位规划从业人员所认真思考的问题。

2、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缘由      “城市规划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从根本上说,城市规划并不是为了”纸上画画“去编制文本,而主要的是付诸实施,它是一个从编制到管理、再到实施和反馈的连续过程”。

这一论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规划的本质。

也揭示了规划编制实施之间的关系。

实施规划只有实施才能体现价值。

不能实施规划不能算是合格的规划

同时,实施可以反馈规划中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更好的编制规划

然而,由于存在规划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目前很多情况下规划实施的脱节,规划成果成为“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

规划可操作性成为规划工作者的软肋。

究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1偏重对空间形态等“硬”规划的研究,缺乏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   规划实施分析需要实施机制的强力支撑,而实施机制往往涉及到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

由于受传统“技术工具型”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的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偏重对空间布局、空间形态等“硬”规划技术的研究,而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不够。

而一个规划实施与政府的财政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实施机制关系密切,如果规划编制不能与现行的实施机制有效衔接,规划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

2.2缺乏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

使规划缺乏弹性   对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都要求规划方案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

然而,目前“静态蓝图式”的规划模式,使规划人员往往忽视对实施路径和建设时序的考虑。

不能帮助实施者对规划实施的路径、时序做出较为明确和清晰的把握。

现实情况稍微有点变化,规划就无法应对,导致规划应变性差,操作性不强。

2.3规划方案的唯一性,使规划缺乏科学性   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然而,目前规划过程中往往是强调规划方案唯一性,把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方向。

最终规划成一种发展可能,对规划实施发展诉求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条件分析不足,这使规划缺乏一定科学性。

也就降低了规划可操作性

2.4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闭门造车。

缺乏民意基础。

我国规划往往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规划是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职业,甚至受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观念的影响,视为技术官僚和技术精英。

在内容上往往偏重在建设形态,空间形态的研究,缺乏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平衡的考虑。

规划受外部各种变化的力量所作用的连续进程这一点,漠不关心。

对民意诉求和社会各界其他的意见吸纳不够。

使规划不能体现多元主体利益的要求和充分反映民意,缺少可操作性的基础。

2.5对实施主体认识的缺位,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沟通   目前,规划阶段对实施问题研究的偏少,跟广大的实施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是导致可操作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规划人员往往偏重规划编制组织主体沟通联系,在城乡规划领域内规划编制组织主体一般是规划建设部门,但是在现行的体制背景下,建设规划部门不是一个综合、全局的部门,她仅仅被赋予了一个专业部门的职权,只承担了规划实施一部分职能。

这种工作方法导致规划与相当多的实施主体沟通不足,在规划编制阶段没有充分暴露矛盾,揭示问题,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方案的可操作性也大打折扣。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