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化及其构建路径

[摘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生态文化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价值观文化生态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生存发展方式,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生态文化 构建路径   党的十九大明确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伤害大自然,最终伤害的是人类自己,现代化建设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众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当代中国显得尤其重要。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基础   生态文化产生的现实必要。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并在生存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具有了人独有的文化,而文化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人对于生态环境的某种适应,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

区别于农耕文明与农耕文化、工业文明与工业文化生态文明则对应生态文化

现代生态文化就是就是人处在现代生态文明时代的社会适应,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和人的生存发展方式。

农耕文明依赖自然系统,工业文明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当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全球性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淡水危机、温室效应、土壤沙漠化,酸雨形成、雾霾来袭,现实逼迫人类重新思考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整个自然系统中的地位,人类认识到必须构建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的内涵内容。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狭义的生态文化指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适用空间广泛的文化现象。

生态文化既是人类对适宜的生态环境现实需要的产物,同时也对维护生态环境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生态文化也在当代中国新的思想文化潮流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生态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哲学、教育、经济、伦理、科技、美学、文艺、宗教等方面,生态文化由这些众多的生态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共同构成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价值观基础。

价值观基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

对人的信念、心理、情感起着决定作用、指导作用的是人的价值观,价值问题贯穿于个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生态文化价值观基础就是生态文化的核心。

在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产生的基础就是当代出现的、被广泛需求的生态、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种价值观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需是互惠互利、共荣共生,自然环境并非是人无偿消费的对象,生态危机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毁灭性的危害。

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价值观是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在整个生态文化体系架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生态文化构建路径   构建新型生态经济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长,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特定的经济增长方式反映了特定的生产方式,并孕育了相应的文化文明

人类从依赖自然、征服自然再到回归自然,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再到生态文化,人类得以正确认识自身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化的科学技术将生态思维运用到科学技术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确立的生态保护的目标,这就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和发展途径,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经济方式就是新型生态经济。

生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方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也使得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得以??建。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态文化就是建构在生态技术带来的生态经济之上的上层意识形态,因此生态文化构建路径首先就是构建新型生态经济基础。

建立健全相应生态机制。

构建生态文化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伟大工程,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生态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范条例,建立起生态建设的保障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其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重视社会力量,重视社会监督。

开展多样的形式,以多样的方式方法,调动人民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生态文化进行宣传、对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进行监督。

再者,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主体等对象,对其在生态建设中涉及的行为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实行奖励或惩戒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总而言之,经济决定政治,但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一旦确立,就必定对这种经济形态产生反作用,建立健全相应的生态机制必定会促进生态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提升民众生态素养。

对自然的过度消耗和索取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生态危机,这让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毁灭性打击。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都依赖于提高民众生态素养。

人的行动受人的意识的支配,绿色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都依赖于人的生态文化的培育和践行。

不断提升民众生态素养就必须加强民众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民众进行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法治等方面的教育,教育目标是使民众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使民众获得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防止破坏生态和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要把民众生态法制教育作为重点。

只有不断提升民众生态意识、培养民众生态价值观、促使民众树立生态法治思想、使民众自觉提高生态道德修养,民众生态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依托民众生态文化,才是真正构建生态文化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十九大报告重申美丽中国建设,中国的有着农村地域和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的国情实际,因而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是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中重要的部分。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满足农民群众对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并以此为前提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

美丽乡村既要经济富裕更要山清水秀,只有实现了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并保证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建成了美丽乡村。

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化构建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必须。

结语: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就必须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必须建立一种与先前文明时代都不同的新型生产生活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共生、共同发展的关系。

正确认识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建立了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类社会才能更好的生存,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