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学生的学生,再做学生的先生

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探寻和追问何为教育目的,叶圣陶先生则这样答道:“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社会够格的成员,做国家够格的公民,做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1925年,“五卅惨案”震惊中外,租界当局大肆拘捕爱国学生,公然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叶圣陶虽为一介书生却拍案而起。他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他主编中国济难会《光明》月刊,揭露统治者的虚伪嘴脸;他发起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文学为人生为人性。

他虽未能一身戎装驰骋战场,却用一支笔立起了为国为家的风范。

这便是我们教育所要培养出的国之公民,民族危难前挺身而出的中国人。

“人”,简单的两笔,一撇一捺,可纵观大千世界,又能有几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能坦然说出自己做好了 “人”呢?叶圣陶说我们的教育莫不是从教如何做一个人开始的。于从教者而言,就是打做老师的那天起,我们就该知道面前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自由的人,是一个有个性的人,是一个不一样色彩的独特个体。惟就教育言,则当因地因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复有类。叶圣陶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学生。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叶圣陶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著名学者张中行这样记叙道:“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普通话生疏,于是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称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不能起床,我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许慎《说文解字》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教者应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为师者更该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人格魅力。一位已经如此享誉盛名的大家,还能这般君子躬行且学而不厌,自然能诲人不倦,为后世之师表。

于是,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我懂得了:教师之为教的方法并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因为我们的教最终是为了达到不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以此养成各种学习的习惯,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叶圣陶在对明代大儒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传习录》中论述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因而在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我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生活体验教育孩子们童真的生命应该感受泥土的芬芳,孩子们纯真的心灵理当领略大地母亲四季的冷暖变幻。就像叶圣陶任教于吴县甪直(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期间,开生生农场,办利群书店,设百览之室,组演讲之队。

如今每每念及此,我便不由地想起这位温润的老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戚飞虎:华东师范大学苏州湾实验小学老师。

编辑 张秀格。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