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组织严重损伤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药物外渗组织损伤护理   论文摘要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最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癌症患者的增多,化疗药物的应用也逐渐广泛,但是化疗药物是强刺激性药物,如果使用不当,会使药物外渗于皮下组织,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造成功能障碍,严重者须经外科清创、植皮,引起医疗纠纷。

由此可见,的合理使用化疗药物至关重要。

化疗药物的使用中,要密切观察外渗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化疗药物渗漏,注意观察对因输注化疗药物引起组织严重损伤的原因。

总结2008~2009年2例患者,提出治疗措施,对发现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护理人员认知水平与组织损伤严重程度有关。

认为发生强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理,是防止强刺激性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严重损伤,避免不良后果发生的关键。

资料与方法      2008~2009年收治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外渗患者2例,男1例,女1例,年龄35~55岁。

输注长春瑞宾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伤1例,局部为右前臂,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疼痛,面积2cm×3cm,立即给予局部回抽,局部涂抹肝素软骨效果不明显;因输注柔红霉素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伤1例,部位为右手背,初期表现为2cm×2cm,液体外渗肿胀,疼痛,立即进行了局部回抽,更换输注部位,24小时后采用局部热敷,局部组织肿胀加剧,逐步出现水泡破溃坏死;2例病例中局部组织损伤完全修复,痊愈出院。

原因分析      患者因素:2例均为过度活动导致针头移位,药物外渗,由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易出现恶心,呕吐,或进食或大小便等增加了患者的活动机会,易使针头滑脱,引起外渗

药物因素:2例静脉输液外渗药物均为强刺激性药物,药液外渗后均可引起局部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及刺激性质,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浓度、给药剂量、方法,疗程及药物的滴注速度,都可能造成血管损伤

疾病因素:因本身疾病致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改变,长期治疗反复穿刺血管造成损伤

技术因素:①穿刺静脉穿刺针的选择不当,穿刺静脉均为外周静脉,分别为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小腿外侧静脉、前臂静脉、大隐静脉

2例静脉输液选用的普通头皮针,使用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活动时针头移位易刺破血管

②药理知识缺乏,护士对化疗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是否直接用化疗药物静脉穿刺,不能预见性的采取防范措施,不能有效合理的选择穿刺静脉穿刺针,不能有效的指导患者或陪伴进行自护,药物外渗时不能做出有效处理。

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时,巡视不及时,观察不仔细,对药物外渗不能进行正确评估,导致药液外渗初期不能及时处理。

药液外渗后处理方法不当,化疗药液外渗24小时后,采取常规的热疗措施,导致局部组织肿胀加剧。

应对措施      预防措施:①合理选择穿刺静脉,在输注刺激性药物时,应注意选择粗直的大血管进行穿刺,缩短药液局部的停留时间,减少药液血管的刺激,对长期化疗患者,应制定静脉使用计划并交替使用,注意保护大血管

②选择留置针进行穿刺,可减少反复穿刺血管壁的损伤,避免肢体移动刺破血管

对呕吐频繁的患者应使用留置针,能防止针头划出血管外,但要注意与患者沟通,尊重患者的权利。

③掌握必要的药理知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局部组织的损伤反应,注意药物的浓度与速度,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输注,确保穿刺针在血管内方可滴注药物,药液外渗后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④对患者及陪伴实施有效健康指导,告知患者药物外渗的原因和处理原则,如有外渗,宜冷敷而非热敷,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的自我保护能力。

而且在护理病例上记录宣教内容,指导其注意保护穿刺部位,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针头刺破血管,教其识别输液部位药物外渗表现及症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⑤做到勤巡视、细观察,认真交接,做好记录,输注刺激性药物时,不能按常规时间巡视,刺激性强的药物一旦外渗,处理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巡视过程中,应认真检查输液部位,正确做出评估,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