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髓与人文精神关怀的时代价值》

摘要:在文中读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现代人文关怀美术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髓人文精神关怀逐渐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中显示其重要的时代价值”这一部分,及文中所指出的儒家经典《大学》认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也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价值      改革的几十年来我国美术教育模式逐渐由仿效西方教育体制及思想,近来又转向了一种西方富于自我的,有童心色彩的关注与体验式教学

但在东方的教育思想里,始终有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中国的美术作品,也始终被赋予一种难以言喻的静气。

不禁让我联想到老子说的“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起贪欲而归于安静,天下将会自然稳定”这与“乐教至善”(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有着相似之处。

其实在老子的思想里,“静”不仅是与动、不寂、不安、不净相对待的,也是“顺道之动”,即是合乎规律的运动。

“静”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格调,也是中国艺术格调,以中国艺术中的虚静、静智、静观静美、育人以人生和艺术的通达,便也是靠近了“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理想。

只有精神寂静的大家,才有望喊出普世的大音,我想中国当下的美育思想也应当具有这种传统艺术教育格调

说文解字曰“静,审也,从青争声”;静字的本义是指松开争夺的手去看天蓝色,在中国的哲学境界里,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产生智慧和美。

如“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莫不静好―《诗•郑风•女曰鸡鸣》;静洁足享上帝,礼鬼神―《淮南子•本经》。

静以智的传统教育思想   在中国传统教学思想里,静与智联系甚密,儒家认为养静的功夫是修习儒学的重要法门,道家是讲究养静的,所谓“心斋”、“坐忘”。

佛家亦推崇的静,所谓“止观”、“禅定”。

直至北宋“主静”的道德修养论被周敦颐提出,成为理学家首倡,周敦颐说:“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有无之间者,几也”。

可见,古人十分提倡在静的模式下学习以至于领悟,如:静言―沉静的思考;静钝―沉着冷静,不露锋芒;静处―冷静的立身处世。

此外,中国古代的画院、书院也大多设于僻幽之处,画家的名号也常体现了一种静智,如倪瓒号“云林居士”,八大号“雪个”等。

然关注当今的艺术教育形式,对音乐、美术等着重于灌输技巧的模式早已司空见惯,也有在课堂上采用互动、游戏等方法,却始终因偏离传统教育中静悟觉心之法而浮于表面,即便技艺出众,也缺乏本国艺术的普世性精神和气脉。

有关“静以智”的美育思想,我们可从宋代画院画工考试中略见一番。

宋代科举考试有“画学”一科,常以唐诗诗句命题,要求考生画出诗句意境。

一次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第一名的画面是,一只孤船横荡在水面,船尾卧一船夫,表现的是无人借渡的寂寞。

画院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培养画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技巧。

这种静态的思辨方式和中国意境化审美方向,与西方引导式、植入式、激发式的动态教学思维也有着莫大区别。

与当下的美术生思维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静以美的美育审美方向   我们可从《二十四画品》中,得知中国绘画教学典籍所引导的“静美”内涵,如气韵之“如音栖弦,如烟成霭。

”;高古之“古雪四山,充塞无地”;苍润之“山雨洒衣,空翠黏鬓”; 沉雄之“目极万里,心游大荒”。

在画品中,朴拙、荒寒、淋漓、清旷、明净、幽邃里也无不体现出中国文人所崇尚静美的气度。

至近代瞿秋白的《饿乡纪程》里也如此写到:“宇宙的静美包涵在‘琉璃天盒’里,满满的盛住没起丝毫震荡”;郭沫若的《瓶》诗:“你吹来邻舍的兰香清微,我却不能呀吹出一首好诗,咏出她丰腴的静美

”从古至今,“静美”一直是艺术家们摒弃了华丽的形式,剥离了的种种世相幻影,沉淀出的内蕴之美,并留以作品,以育后人。

静以观   中国美术教育自近代以后至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像是一个人在昏暗的甬道里忽然走至阳光下,光明而又刺眼,这种独特的跨越使西方教学思想向我们扑面而来,此时的大师们却依然持有自己的“静观”,潘天寿60年代中期说到:“中国人自古有深远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不一样。

又有着灿烂的文学艺术,有独特的性格风俗。

”对于中西画的交融问题,他主张心平气和的去研究。

这样的静观之智,赋予了中国美术教育思想一层的静而智慧性格特点。

陈师曾说:“美术者,所以代表各国国民之特性,其重要可知矣。

但研究之法,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 这个冷静而客观的声音,出现在了那个西学东渐的时代,是他作为大教育者所具有的静观之思。

但纯然静态的事物并不是中国文化精髓中的“静”。

静,是一种追求而不是一种占有。

人们在在幻想里憧憬它,却在实际中却躲避它。

特别是在时下的艺术教育体制中,往往强调人的本能比哲学更加重要。

说到“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和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以及道德理性的一元化特质”,使我联想到由于周期性的王朝更替使中国上千年的服饰文化几经变革,当下更是愈发时尚,而那些僧服、道袍却始终如一,并没有因为迅速而广泛的模仿而失去其个性。

所谓世界文化、所谓人类共同财富,就是指那些经历了时间的磨损和转译的遗漏之后依然能保持巨大魅力的东西。

文中所讲“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制,梳理和探究中西文化根源及脉络,提升中国美术教育的定位与望境,”我认为美育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传达一种中国传统艺术静学的格调,处于现代文明之中,试想,美育如尝以静觉的思路,致求学者殷实的静美,那便可拥抱勃郁奔腾的大千世界,时时满足着欣赏者,也时时创造着欣赏者。

作者简介:王晴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