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课堂练习(初中二年级语文)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啮(  )人 无yu(  )之者  得而腊(  )  挛 ()( )。

瘘(  )疠(  )  当(  )其租入 si(  )为之 几( )死者数( )矣  莅(  )事者 日cu(  ) dan(  )其地 号(  )呼 转xi(  )。

顿bo(  ) 死者相藉(  ) nang(  )  han(  )吏  叫xiao(  )。

hui(  )突 xunxun(   ) 谨食(  )之 xixi(  )(  )而乐。

安敢毒耶(  ) 俟(  )夫观人风者 shu(  )知。

二、填空:

1. 《捕蛇者说》作者____,字___,___代文学家,“___家之一”,和“____”并称_____。本文是作者被贬到____时写的,选自《______》。

2. 本文体裁是“____”,它可以发表____,也可以____,都是为了说明______,它相当于现代文体中的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

3. 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悲惨遭遇, 深刻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罪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  4. 本文写作上主要运用____、____,突出___________,从而揭露____________。

三、释词:

1. 野            2. 黑质而白章。

3. 以啮人          4. 御之者。

5. 得而腊          6. 得而腊。

7. 以为饵          8. 可以已大风。

9. 聚之           10. 岁赋其二。

11. 当其租入         12. 专其利。

13. 死于是         14.几死者数矣。

15. 甚戚者          16. 悲之。

17. 若毒之乎         18. 汪然出涕。

19. 哀而生之乎        20. 向吾不为斯役。

21. 久已病矣         22. 乡邻之生日蹙。

23. 殚其地之出        24. 竭其庐之入。

25. 转徙           26. 饥渴而顿踣。

27. 触风者          28. 犯寒暑。

29. 往往而死者        30. 曩与吾祖居者。

31. 非死则徙尔        32. 而吾以捕蛇独存。

33. 叫嚣乎东西        34. 隳突乎南北。

35. 虽鸡狗不得宁焉      36. 恂恂。

37. 恂恂而起        38.谨食之。

39. 时而献焉         40. 甘食其土之有。

41. 以尽吾齿         42. 熙熙而乐。

43. 旦旦有是哉        44. 今虽死乎此。

45. 又安敢毒耶        46. 苛政猛于虎也。

47. 吾尝疑乎是        48. 今以蒋氏观之。

49. 孰知赋敛之毒       50. 故为之说。

51.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四、翻译句子

1. 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2.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3. 君奖哀而生之乎

4.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5. 而乡邻之生日蹙。

6.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7.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8. 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9. 又安敢毒耶?

10. 苛政猛于虎也。

11.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五、停顿:

1. 永州之野产异蛇。(1处)。

2.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处)。

3. 永之人争奔走焉。(2处)。

4. 而乡邻之生日蹙。(2处)。

5.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2处)。

6.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2处)。

7.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处)。

8. 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1处)。

六、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 永州老百姓冒死争捕毒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2. 蒋氏自诉的总纲是“___________________”.。

3. 具体描写乡邻们生活惨况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十室九空”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鸡犬不宁”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为理论论据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点明全文中心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表明作者写作本文目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最后一段中,能表现作者同情关心人民疾苦的两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分析:

㈠。

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下列各题:

1.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A.             B.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不知木兰是女郎。

谨食之           则熙熙而乐。

C.             D.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则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 下列与“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尽吾齿”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固以怪之矣          B.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 策之不以其道。

3. 翻译: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本段文字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捕蛇者乡邻们在悍吏逼租时“虽鸡狗不得宁焉”与自己因捕蛇能“弛然而卧”相对比,反衬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B. “又安敢毒耶”这句话既回应了前文,回答了作者“若毒之乎”的询问,又为下文“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提供了实证。

C.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句中的“东西”与“南北”都是“到处”的意思,整句意思为:到处吵嚷叫喊、骚扰。

D. 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虽是用“犯死者二”的代价换来的,但生活的现状还是让他感到轻松快乐的。

5.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在文中不是指代“捕蛇”这件事的一项是(  )。

A. 吾父死于是      B.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C. 若毒之乎?      D. 君将哀而生之乎

6. 下列各项中的“数”,与“几死者数矣”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珠可历历数也     B. 复行数十步。

C. 又数刀毙之      D.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7. 下列各项中的“于”,与“吾祖死于是”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还于旧都        B. 躬耕于南阳。

C. 余将告于莅事者     D.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若毒之乎?    毒:

②汪然出涕曰    涕:

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的意思。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病:_____  殚:____  食:____  齿:____。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悍吏之来吾乡(的)     B. 积于今六十岁矣(到)。

C. 而吾以捕蛇独存(凭,靠)   D. 吾恂恂而起(表示修饰)。

12. 翻译:君将哀而生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中蒋氏的诉说,主要用捕蛇者之“利”与“赋之不幸”作对比,反衬出赋敛之毒。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种对比的一项是(  )。

A. 乡邻“非死则徙”与蒋氏“以捕蛇独存”。

B. 悍吏的蛮横与乡邻的骇然不宁。

C. 乡邻受到惊扰时的“鸡狗不得宁”与蒋氏的“弛然而卧”。

D. 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与乡邻旦旦有是”。

14. 蒋氏这段自诉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5. 选出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 而乡邻之生日蹙(cu)    蹙:窘迫。

B. 谨食之,时而献焉(si)  食:吃。

C. 曩与吾祖居者(nang)    曩:从前。

D. 蒋氏大戚(qi)      戚:悲伤(      )。

16. 文中“殚其地之出”的“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则久已病矣”的“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17. “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斯役”指的是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18. 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号呼而转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尽吾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⑴依据选文,把下列选项按对比的内容两两组合,将它们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  )。

A. 蒋氏以捕蛇独存     B. 乡邻旦旦有是。

C. 乡邻鸡犬不宁      D. 乡邻非死则徙。

E. 蒋氏弛然而卧      F. 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

⑵以上三组对比是围绕选文的哪一句话展开的?

20.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其:    谨:     之:     齿:

21. 翻译: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只有两次。

B. 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大概两次。

C. 一年里犯死罪的人只有两个。

D. 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人只有两个。

23. 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2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

B. 岂基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

C. 又安毒耶(     )。

D.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25. 选出与“吾恂恂而起”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句:(  )。

A. 人不知而不愠     B. 广起,夺而杀尉。

C.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6. 这段文字,作者通过____和____对比,证明了________观点。

27. 请写出一个带“蛇”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A.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人不知而不愠。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C.            D.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9. 理解文段内容,按要求填空:

①本段文字引述的是蒋氏悲痛的哭诉,表明全段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

蒋氏把自己跟乡邻的遭遇作了两次对比,请各用一句话( 尽可能利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回答对比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矣。

B.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 后面句子朗读时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献蛇) 回来后不可以很味地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31. 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君将哀而生之乎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A.           B.

乡邻之生日蹙     其两膝相比者。

(蒋氏)汪然出涕曰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C.           D.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2. 与例句“悍吏之来吾乡”中的“之”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久这,目似暝     B.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 唐人尚未盛为之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3. 翻译句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

阅读课文第5段,完成下列各题:

1. 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组:(  )。

吾尝疑乎是     故为之说。

A.         B.

叫嚣乎东西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今虽死乎此       余闻而愈悲。

C.           D.

虽人有百手(《口技》)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梅岭三章》)。

2. 选出与“今以蒋氏观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松》)。

B.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C.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D.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

①余闻而愈悲(      )。

②吾尝疑乎是(      )。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4. 文中的“是”指代“________”;文中引用孔子的话,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解释加点的字在句中的含义:

⑴吾尝疑乎是_______  ⑵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________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闻而愈悲”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B. 引用孔子的话说明蒋氏的遭遇不是偶然的。

C. “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避李世民的讯,所以如此。

D. 这段文字描述了封建苛税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