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 全球化将使民族文化消失吗

摘要:在当今,无论人们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世界发展趋势,恐怕都难回避“全球化”这样的字眼。

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没有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脱离叁球化的范围,内部问题不受全球化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也不例外。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文化 冲击 建设      全球化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不管人们会从道德情感上对其作出怎样的评价,全球化如同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工业化、现代化、都市化等社会现象一样,仍将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与21世纪的人类正面遭遇。

其基本特征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产生一种内在的、不可分离的和日益加强的相互联系。

全球化首先表现为经济的一体化,但经济生活全球化必然对包括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交换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对民族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

马克思是较早发现和阐述全球化现象的,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所到之处都消除着民族特性,破坏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民族文化也受这一进程的影响,“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我认为这种消除了“民族性”和“局限性”的民族,并不是没有民族特点的或没有民族性的民族,而是应对这全球化之后形成的某种新的文化民族,改变了其原有民族文化中的某些不合时宜的因素并且发生了某些隐性或显性的变化。

首先,全球化瓦解了民族文化民族性赖以存在的地理基础,全球化改变了民族文化地域生成的传统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之前,文化发展受固定区域、地域的影响,是生活在该区域内人民思维、理念、信仰、价值的结合,人民生活范围的局限使得民族文化发展相对稳定。

全球化则改变了这一现状,全球化使所有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各层面的活动都具有了全球性的空间规模,虽然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在此之前也互相影响、互相传播,但这种影响和传播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是相当有限的,常常是通过不同文化人群的杂居来实现不同区域文化的传播。

全球化则实现了人们世界交往的普遍化和日常化,随着跨国移民的出现,人们居住的区域逐渐世界化,劳动力的世界性流动,更使跨文化交流成为日常生活现象,民族文化越来越难以保持其发展和自身特质的纯粹性和本土性。

其次,全球化对长期积淀形成的民族自我意识产生冲撞。

全球化时代来临之前,民族之间的交往较少,人们的眼界和交流范围限于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因此民族文化和其中蕴涵的价值理念被内部大多数成员自然而然地接受。

全球化带来的时空紧密化推动了人们思想意识活动的增强,使人们在与其他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越来越产生出既了解对方又清楚自己的需要,并对自己原有的价值理念产生新的认识和解读。

全球化通过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突出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使得各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开始把自己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加强了各民族的自我意识。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民族的自我认识也是如此,一个民族只有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认识到了自身与别的民族的差异和不同,重新对自身进行定位和思考,才能更加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民族性。

最后,全球化时期民族文化形成的心理选择过程更加复杂。

民族文化的生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的选择过程,是一个文化互动的过程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现有的文化传统面对外来文化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本民族的特点进行取舍、进行改造。

全球化时外来的文化冲击更加迅猛,反映在民族群体的心理上,选择的程序变得更复杂,选择的内容更为多元。

同时,民族成员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增多、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的增强都会使作为整体的民族心理的选择过程变得更为复杂。

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参与国际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的过程,是流动性的和复合性的,那种纯粹的、绝对的、单一的民族文化是不可能在现实中产生和存在的。

对于全球化的影响,无论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屈服,各民族文化都会卷入到全球发展趋势的潮流中,感受并理性地认识到它对本民族的影响。

在这种大趋势下,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当面向世界、面向全球化这个客观事实,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在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总结全球化过程中全人类的智慧,借鉴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国优秀文化

立足我国国情,为我所用,开阔民族文化视野,促使人们去思考如何应对这个潮流,革故鼎新,继往开来。

首先,坚持文化民族性,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坚持建设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历经艰辛而不断地发展壮大,是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存在和发扬分不开的。

“每一文化区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都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大道运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追求,贵和执中、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励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崇礼重德、重义轻利的伦理观,等等,这都是支撑我们这个伟大古老民族生存、发展、渡过各种艰难险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其次,将民族文化社会现代化有机结合。

不可否认,我们的民族文化中还存在着大量封建思想的残留,其中的许多思想如重精神修养而轻物质建设,贵国家集体利益贱个体私人权益等已经不合适宜,但不能就此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予以否定。

“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现代化相矛盾和冲突。

中国在近现代的衰落,并不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恰恰是因为没有将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不应对传统文化采取否定性的批判态度,反而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中国实现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

最后,要以积极的心态加入世界民族文化的大家庭中。

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其间经历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遭受了近代意义的“西方文化”的侵害,至今依然以独特的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尽管现在的中华民族文化已经渗入了不少外来文化的成分,但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政府或是人民,绝不会因此而否认中国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存在,“中国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早已是无须论证而客观存在的一种民族标识、一种文化价值。

诚如尼迪克特所声称的,“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

由是观之,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走出国门,才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接触、大交融的浪潮中,真正抓住一些有利条件,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仅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且有机会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

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社会竞争主要是国内个人与个人的竞争文化虽然是个人社会生活技能的主要来源,但它承担的更多的是社会价值观的教化功能。

全球化则改变了竞争的整个态势,把个人与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国家与国家、民族民族竞争,突出了对民族经济政治竞争力的要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竞争,谁在文化上占优势,谁就能把更多的资源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中,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优势。

在经济的生产日益与文化的生产结合的情况下,发展民族文化成为发展民族经济的同义语,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

编校:杨彩霞。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