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元\中极随年壮灸法”对神经源性膀胱尿路功能的影响】日灸关元三百壮

【摘要】目的:探讨“关元中极随年壮灸法”对中枢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路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明确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5例,随机分为常规组、普通灸疗组随年壮灸疗组各15例,三组皆给予膀胱功能控制训练,后两组分别在“关元中极” (Ren4、Ren3)两穴位给予普通灸疗和随年壮灸疗,比较三组在治疗前1周、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尿常规检查。

结果:三组在治疗12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单次尿量、残余尿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随年壮灸疗组无一例出现泌尿系感染。

结论:“关元中极随年壮灸法”能有效地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减少残余尿量,控制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对尿路功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及保护作用,建议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关键词】随年壮灸法;神经源性膀胱   【中图分类号】R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82—01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难题,但其治疗原则为通过各种措施来保护上尿路功能,创造膀胱的尿动力学安全状态(足够的容量、低压储尿、无梗阻的完全排空),处理尿失禁,恢复可能的控尿,改善生活质量[1]。

笔者遵循中医针灸理论,采用 “关元中极随年壮灸法”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证明能够有效的改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减少残余尿量,控制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对尿路功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明确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留置尿管已拔除、自愿参加本项研究的患者45例。

45例患者中,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34.1±5.1)岁(17~64岁),病程(18.1±19.2)月(3~136个月)。

其中脊髓损伤27例(颈段SCI 9例,胸段SCI 13例,腰段SCI 5例;完全性SCI 18例,不完全性SCI 9例),脑血管病变13例、多发性硬化症1例、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4例。

45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普通灸疗组随年壮灸疗组各15例。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疾患者;合并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②既往有严重肾脏疾患、有严重的肾积水、膀胱造瘘术、尿道前括约肌切开术及严重的排尿植物神经系统过反射等疾患;③检查时有泌尿系统感染。

1.2 方法:三组患者每日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膀胱功能控制训练、间歇导尿[2] ,治疗原发病、防止并发症,后两组分别给予“关元中极”普通灸疗和随年壮灸疗。

普通灸疗组患者取仰卧位,关元中极穴上放适当大小厚薄、已刺数孔的姜片,将中等大小的艾柱放置姜片上施灸;施灸时间为30min,不计壮数。

每日1次,灸5天,休息2天,共灸12周。

随年壮灸疗组患者取仰卧位,关元中极穴上放适当大小厚薄、已刺数孔的姜片,将中等大小的艾柱放置姜片上施灸;不计时计壮数,壮数为“随年壮”,即以患者年龄为施灸的壮数,如年龄60岁,即灸60壮,灸够即止。

每日1次,灸5天,休息2天,共灸12周。

1.3 评价指标:所有患者在灸疗前1周、灸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尿常规检查。

排尿日志内容包括漏尿事件发生次数(漏尿次数)、饮水量、24h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

患者具体情况,饮水量选定在2000—3000ml,在整个研究阶段,要求基本保持不变。

1.4 统计学分析: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采用SPSS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设定P0.05);治疗12周后三组比较24h平均排尿次数、单次尿量、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