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P范式的中国零部件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 要] 中国汽车产业支柱地位的确立预示着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前景。

零部件企业由于发展较晚也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利用2000年~200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相关数据,基于SCP范式分析产业发展现状

[关键词] 汽车零部件产业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一、引言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支柱地位的确定,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潜力也明显增加,按照汽车增长率的弹性系数,预计未来15~20年,该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我国零部件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对国外发展成熟的零部件企业存在技术壁垒低,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

有学者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比分析国内外零部件产业发展状况。

而本文尝试利用哈佛学派创立的‘结构(S)—行为(C)—绩效(P)’范式分析2000年~200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状况,着重考察产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及其关联格局,并分析在该格局下的市场绩效。

二、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   我国汽车零部件厂商规模偏小,且重复投资、自成体系现象严重。

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5万家,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只有130家,50万元以下的却高达2700家。

收集该产业2000年~2006年的销售产值,并计算CR10分析,发现CR10均不超过16%.06年度前十位企业销售产值为68.3亿元,而同期博世中国销售总值为RMB133.9亿元,前十位企业销售额累计只占博世中国的51%,可见国内外企业销售规模存在差距。

2.进入退出壁垒   虽然汽车零部件企业设备专用性高,生产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可以投入,产能较大的零部件企业更能得到青睐,但从整体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壁垒比较低,具体表现为配套市场和国际市场壁垒高,售后服务市场壁垒低。

发动机等核心产品壁垒高,汽车装饰件等非核心产品壁垒低。

该行业退出壁垒表现为投资巨大,专业化协作程度高,资产专用性强,退出壁垒较高。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通常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

国外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早已证实零部件产业的高技术专业化,规模发展是降低零部件成本,进而降低汽车价格,提高汽车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大部分零部件企业规模经济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以生产燃油清器的企业为例,共有14家公司生产,只有上海弗列加滤清器有限公司和蚌埠滤清器有限责任公司比例较高,其余企业都不到5%的销售额。

三、竞争行为   Smith等(2001)将竞争行动划分为价格行动、营销行动、新产品行动、与能力规模相关的行动、服务与运营行动、信号行动等。

我们利用德尔菲法得到竞争行为分类,对广东某龙头零部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各部门经理深度访谈及该企业历年资料得到零部件企业竞争的典型信息。

分析结果进行三次反馈,得到该行业竞争行为汇总。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