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汤显祖《牡丹亭》的悲剧性

摘 要:汤显祖用《牡丹亭》歌颂了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深刻地展现了他的“至情论”。

故事杜丽娘柳梦梅突破种种障碍最终走到了一起,爱情战胜了世俗,是对封建礼教的一次重大斗争,但揭开故事的美满面纱,究其背后,却也难掩其悲剧性。

杜丽娘仅仅只是想要获得爱的自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杜丽娘的生活悲剧,也是《牡丹亭》的第一重悲剧所在。

而《牡丹亭》更深层的悲剧性则是在其情节设定与主题思想消解的过程上。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剖析《牡丹亭》之悲。

毕业论文网   ?P键词:汤显祖牡丹亭悲剧杜丽娘   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一生创作戏剧无数,才华横溢又多情善感,他的“临川四梦”非常典型地表现出了他对于“情”的理解。

而“临川四梦”中又以《牡丹亭》为代表,正如他自己评价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汤显祖用《牡丹亭》歌颂了至真、至纯、至美的爱情,深刻地展现了他的“至情论”,同时《牡丹亭》也以其深邃的思想意蕴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很多学者认为《牡丹亭》是用杜丽娘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来反对当时的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迫,并以此来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

故事杜丽娘柳梦梅突破种种障碍最终走到了一起,爱情战胜了世俗,是对封建礼教的一次重大斗争,但揭开故事的美满面纱,究其背后,却也难掩其悲剧性。

牡丹亭》大体故事讲述了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因为读了《诗经.关雎》而伤春,到后花园游览时在睡梦中邂逅了书生柳梦梅并与其私定终身,然梦醒后却忧郁成疾,香消玉殒,死后被葬在花园的梅树下。

等到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恰巧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的画像,每日思之念之,引得杜丽娘魂回与之相会,而后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连理。

杜丽娘无疑是汤显祖眼中的“至情”之人,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化解的时候,她宁愿就此死去,当重遇情人柳梦梅后,她也肯为了这一份真情冲破阴阳的阻隔,死而复生

即便复生后遭遇亲生父亲的拦阻,她也敢于据理力争,至始至终都只为了一个“情”字。

然则杜丽娘这几番生生死死虽然印证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至情论,且造就了《牡丹亭》浪漫主义的风格。

却也在这种虚虚实实中反映出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以及对人性的压迫。

杜丽娘被他父亲锁在深闺中,除了他的父亲,杜丽娘唯一能接触到的男性只是个迂腐的老头,她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对情爱的幻想得不到解放并被生生压抑,但偏偏她又意识到了满园春色的美好和青春本该充满生机的模样,才会发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的悲叹。

在惊梦一出中,杜丽娘爱情开始萌芽并第一次释放了自己的情感,然而正是梦境的美好与虚无才让现实显得更加残酷。

“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杜丽娘将自己同花草相比,一个人竟还没有花花草草来得自由,更显得凄凉,连她自己都不得不自叹自怜“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事实上当时的社会是无法容忍杜丽娘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杜丽娘仅仅只是想要获得爱的自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杜丽娘的生活悲剧,也是《牡丹亭》的第一重悲剧所在。

而《牡丹亭》更深层的悲剧性则是在其情节设定与主题思想消解的过程上。

文本中,杜丽娘死而复生柳梦梅高中状元、杜宝侥幸退兵等等,无数的偶然性穿插在故事中,以至于这个故事永远只能存在于戏本之中,现实中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当读者因为杜丽娘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所感动的同时,也不得不体会到一种悲剧感。

杜丽娘想要追求理想的爱情以及恋爱的自由只能在梦中,杜丽娘想要和柳梦梅在一起又必须有花神、判官等一系列超现实的力量帮助,连最后也是必须柳梦梅高中状元以及皇帝亲自做主才能够获得大团圆。

而其中每一个因素在现实世界都几乎是难以实现的,以至于这个故事的浪漫色彩越是浓郁,故事本事的悲剧色彩也越是浓厚。

现实的环境不可能是人的天性自由发展,在现实的残酷打击下,作者只能用梦幻、冥境等方式解决,悲剧的美学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牡丹亭》的伟大之处在于汤显祖不仅仅是在写情,更是在以情反理。

故事没有在杜丽娘香消玉殒的时候结束,反而让她死而复生

作者塑造的是一位有着独立的人格追求与价值追求的新女性。

她不仅能够意识到青春生命的美好,而且能够不理会世俗只追随内心情感在梦境中就与柳梦梅私定终身,这些都跟当时被三纲五常牢牢束缚的闺阁女子大大不同。

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奇丽的女子,在死而复生后,却说出了“鬼可虚情,人需实礼”的话语。

此话一出,作者试图构建的敢于反封建反礼教,并且拥有独立意识的新女性形象就算是失败了。

杜丽娘在做鬼魂时敢于和柳梦梅多次幽会,然而一旦恢复人的身份的时候,又重新被那些封建礼教紧紧束缚住了。

她需要柳梦梅高中状元以换取她父亲的认可,在她的内心深处,柳梦梅挖坟掘墓带给她的只是生理上的重生,只有父亲和社会的认同和接受才是真正的重生。

可想而知,杜丽娘柳梦梅奉旨成婚之后必定是恪守封建伦理纲常的典范,而她身上曾短暂出现过的独立的女性意识也将彻底消失。

而随着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泯灭的过程,《牡丹亭》的主题思想也走向崩塌。

作者用杜丽娘柳梦梅爱情来呼唤真情真爱,并以此来肯定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在当时对反封建礼教起了强有力地冲击作用。

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以情反理”的故事,在最后却需要皇帝出面辨真假、做判断,皇帝作为封建势力最大的代表,如此情节设定也使得故事重回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轨道,深刻的个性解放、反封建礼教主题思想也被一定程度的消解,以至于杜丽娘柳梦梅虽然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却也逃不过事实上的这一出残梦。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牡丹亭》之悲恰恰就在于个人命运无法抵抗时代的洪流,最终个人意识被吞噬、淹没,化为扬尘散去。

汤显祖虽然追求“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至情,但这种情可以超越生死自然的天道轮回,却没能摆脱封建社会的遵理复礼的社会秩序。

这不仅仅是《牡丹亭》的悲剧,更成为了那个大时代下千千万万被压抑了人性,受着封建纲常束缚之苦的人儿的悲剧缩影。

参考文献   [1]赵亚明 《浅论的悲剧意识》   [2]刘洪祥 《与主题之比较》   [3]张硕 《论汤显祖“至情”之美》   [4]张祥丽 《审美视域的女性意识研究》   [5]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三版)2014.5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