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与依那普利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对缬沙坦,依那普利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疗效进行对照分析。方法 选取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70例。随机分成缬沙坦治疗组40例,依那普利治疗组30例,治疗6个月,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L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结果 与治疗前比,2组治疗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L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有下降(P0.01),但2组无差异(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可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室肥大 缬沙坦 依那普利

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旨在评价缬沙坦,依那普利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就诊的住院及门诊病人70例。均符合1999年WHO/ZSH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除外继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明显肝、肾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NYHA分级)Ⅱ级以上病人。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6±7)岁。

1.2 给药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停止服用降压药物2 w以上。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缬沙坦组40例,依那普利30例,2组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80 mg,1次/日,依那普利组,口服依那普利10 mg,2次/日。

1.3 检测方法 以治疗6个月后为治疗终点,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LVST),及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依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肥厚的诊断标准为男125 g/m2,女110 g/m2。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数据以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做配对t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依那普利比较,P﹥0.05。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