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光环需要褪去:当所有光环褪去的时候

近来在《特别文摘》2010年第2期上读到一篇题为《教科书有假故事》的文章,真的有点像被人无端骗走了百万元的感觉。

其全文如下:   19岁的留学生何易,现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念大二。

他清楚地记得小学二年级时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里读到过一篇名为《爱迪生妈妈》的课文。

课文内容是这样的:爱迪生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

医生苦于房内只有几盏油灯,无法手术

刚满7岁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让医生在明亮的反光下,为妈妈成功进行了手术

在大学课间讨论时,何易随意地跟美国同学提起这个话题。

这些美国同学竟目瞪口呆,表示闻所未闻。

随后他给几位相关研究领域的教授发了邮件,教授们纷纷回复:“此事无从考证。

”他又去学校图书馆查阅《爱迪生传》,仍旧没有“救妈妈”的记录。

经过继续深入调查,何易发现,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爱迪生7岁时,不会有阑尾炎手术的说法。

这个故事我看到过多次,也查证了它就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并且还看到在一些卷子上作为阅读题考过。

对这个故事我曾经是那样地深信不疑,并且津津乐道,觉得和孔融的让梨,骆宾王的“鹅鹅鹅”,司马光的砸缸一样,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灵异的光环

但上述那篇文章,就像一架飞机,轰地撞进了我思想中的世贸大厦!我连忙问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她也知道这个著名的故事,只是不是来自于教科书(她用的是湘教版),而是来自于课外故事书,足见这个故事在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这个故事的始作俑者是谁呢?他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故事呢?难道是出自哪本小说吗?现在都不得而知了。

只知道读过这个故事的人,应该大都会深信不疑!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条蒙蔽了我们(至少是我)多年的爱迪生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

”学生时代的我(们)深信不疑,老师们也是再三把它激励我们。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特别是在10多年的教书经历中,发现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况:一些学生不论怎么发奋,成绩就是上不来,不论你怎么“切开肥肉教精肉”,他就是听不懂;而另外一些确实能无师自通,甚至比老师还要高明!而且科学上明明可以测定智商的,也明明分为了三六九等的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句话大约更符合现实。

伟大的天才爱迪生怎么说出那么没见识的话来呢?直到有一次偶尔看到一篇文章里说,其实爱迪生的这句名言全文是:“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看,没有后面一截话,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

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他也强调天才需要努力,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

多少年来不知怎么回事,在中国的几乎所有书(包括教科书)上就只剩下了糊弄人的前半截。

多少年来,我们惯于有意无意地实施着“光环工程”,开展着“造神运动”。

对伟人、名人、成功人士等的缺点(甚至是貌似的缺点)都避讳莫深,采用“讳笔”、“隐笔”还不算,更要为他们戴上许多光环,“莫须有”的也行!而他们本身呢,大都也乐意接受,甚至主动“造环”。

看哪,多少官员、学者、名人生怕自己的水平低,或挖空心思搞文凭,管它是“水货”还是“野鸡”呢;或炮制抄袭论文,找枪手也行,霸占学生成果也行;或四处担任会长、委员、顾问等,才不问它是大的、小的、生的、熟的等等。

于是一个个光芒四射的环,增加了他们的高度,衬托了他们的威仪,也蒙蔽了众人的眼睛。

只可惜,光环终究是要褪去的,也是遮不住自己的暗影的。

要知道,光环褪去的时候,比没有光环时要更加暗淡无光。

还有多少光环需要褪去?值得深思!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