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农经委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近期对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气象局及市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听取了县(区)政府的情况汇报并召开了相关的座谈会;实地查看了气象为农服务基地、气象观测站、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大喇叭”、云触控气象服务平台等,了解了气象队伍建设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气象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气象法》及《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宣传教育,依法开展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在大气探测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农村信息网及信息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多次获得全省气象系统目标考核特别优秀达标单位、防汛抗旱先进集体、抗洪工作先进集体,创新工作一等奖等,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气象现代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2012年10月,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汇报并作出部署;12月,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推动气象现代化工作全面开展。市主要领导亲自赴中国气象局争取重大气象现代化项目支持;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通知》(宿政办发〔2012〕1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气象服务网络建设的通知》(宿政办发〔2012〕206号),《关于印发局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宿政办发〔2012〕252号),三个指导性文件,扎实推进了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特别是将气象现代化建设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形成了上下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从而更大力度地推进了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现代化进程取得新突破。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机遇,扎实开展台站综合改建工程。主管部门积极向省、中央争取帮扶,重大项目市政府领导亲自出面协调,经过不断努力,仅2012年,我市争取省级以上扶持资金500万元,市、县(区)政府配套投入253万。目前,全市所属台站业务中心全部进行了升级改造,全市共建成了4个气象卫星接收系统、4个气象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建成各类自动气象站89个,购置了先进的气象应急指挥车、移动车载雷达,更新了火箭人工增雨设备,全市共建成村村通“大喇叭”101个,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144个,通过广播、电视、手机、显示屏、村村通工程以及气象预警信息服务,基本实现信息发布全覆盖,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和预报预测水平显著增强。目前,全市建成为农服务示范基地6个,泗阳、泗洪、宿豫被中国气象局授予“为农服务示范县”,示范县占比全省最高。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项目也已通过中国气象局审批,现已着手启动。

(三)创新工作机制,气象现代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注重与相关部门的联动配合,形成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合力。在乡镇设立气象服务站和协理员,村级设立气象信息员;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际需求,把气象服务有机融入到农险的各个环节;针对高温天气和特大伏旱灾害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抗旱救灾,在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时,及时、动态发布强降温天气警报,指导防灾减灾;针对决策服务部门、渔民、种养殖大户、沙船等不同群体需求,建立“农信通”、“渔民管家”等分组信息发布平台;同时,围绕出行、出游等多样化需求,提供精细化、个性化、人性化气象服务。在信息发布中,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同时发布农村实用技术资料、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信息,实现“一信多用”;整合全市现有电子显示屏,与相关部门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一屏多用”。另外还着力打造素质高、业务精、技能优的人才队伍。目前,全市在职职工76%本科以上学历,近年来,新进多名研究生以上专业人才,有4名同志被市政府列为“135工程”培养对象。全市共有乡镇协理员及乡村信息员1617人,2010年以来基层培训达6000余人次。在科技创新上,自主开发了一系列业务平台项目,获得了一批市级以上科研创新奖励认证。如:局掌上气象台、基本气象资料数据库应用系统、干旱逐日滚动判别系统、湖浪预报预测系统和重大灾害天气专家经验库系统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布局仍需完善。目前,全市仅沭阳、泗阳、泗洪设有独立运行的气象局。宿豫区虽设有气象局,但是没有单独运行,只是作为市局的一个直属单位进行服务工作,宿城等其他区政府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气象机构,不利于整体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不少气象观测场站已处于城市建设的包围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不得不面临搬迁压力,这不仅与国务院《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要求相悖,也浪费大量不必要的资金。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通过调研发现,各县(区)经费投入差距较大;预算投入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个别项目资金因为本级财政不能及时配套到位,导致工程进展缓慢。

(四)气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传输速率和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覆盖面还不够宽泛。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在服务生产、生活,提升服务效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也有待加强。

三、今后工作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构。建议尚未建立气象机构的县(区),要尽快健全组织体系,配好工作人员,做好区域内的气象工作

(二)加强探测环境保护。建议政府继续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以及气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长远规划。并按照气象法要求,出台设施保护具体规划和措施,减少人为性和随意性。

(三)加大资金投入。气象是科技性、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国家和地方加大投入。建议按照地方和中央财政经费投入比例要求,足额配套,同时,依法将气象事业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气象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四)加快项目推进。建议市政府要按照2015年全省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在发挥现有观测场站作用的同时,要加快新项目的建设步伐,特别是重点工程的建设和推进工作,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项目选址、建设要尽快落实,争取早日建成。

(五)创新服务保障。要不断增强天气预报服务的针对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主动性,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根据农业生产需要,拓宽为农服务领域,增强为农服务效果。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和资源性人工增雨作业,确保取得实效。要丰富公众服务产品,拓宽经营性气象服务范围,满足市场需求。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科研水平、业务能力及气象灾害预报预测的质量和精度,努力打造服务更优、形象更好的一流气象工作者队伍。按照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考核指标要求,努力创新,创造出更多具有“局特色”的服务品牌,确保2015年如期实现气象现代化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