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T在硅胶假体隆鼻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对比CT三维重建技术与传统经验指导下硅胶隆鼻术前对术后效果的预判作用及相关性研究。方法:将60例行硅胶隆鼻术的汉族女性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30人。A组受术者接受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B组受术者接受传统经验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于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记录两组的鼻面部相关测量指标及手术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的个体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CT三维重建获取的隆鼻术预期鼻面部模拟参数与术后相应实际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通过经验获取的隆鼻术预期鼻面部模拟参数与术后相应实际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经验指导下的硅胶假体隆鼻术相比,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的硅胶隆鼻术术后效果的预判作用更强,吻合度更高,且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关键词]螺旋CT测量;三维重建;隆鼻术

随着国人生活文化水平和医疗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能及时治疗头面部和全身各部位的疾病,而且也开始提出矫正畸形和美容方面的要求[1],随着美容整形手术的日趋成熟,尤以鼻面部整形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求美者对鼻面部整形手术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手术的安全性上,对美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前提下[2],整形外科医师也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更吻合受术者美学要求的途径。为使整形美容手术不仅更安全而且更适应受术者的个性化需求[3],使术者更客观的掌握受术者面部各组织器官的比例关系[4],使手术趋于完美,本研究通过将60例成年汉族女性首次接受单纯硅胶隆鼻的受术者随机分为A、B组,A组受术者接受运用面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B组受术者接受传统经验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通过观察、测量各相应主客观指标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今后更好的进行鼻部整形手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5]。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所有资料均来自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在2012年2月—2014年5月期间门诊收治的60例要求行单纯硅胶隆鼻术的女性求美者,均为汉族,年龄23~48岁(平均34岁),均长期居住在本地区,无面部外伤及手术史,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性疾病,无手术禁忌证,无CT检查禁忌证,否认精神疾病。

1.2 分组情况。

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受术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从1~60号预编号,再从随机数字表中任一行一列连续选取60个两位数字并与预编号时间顺序对应编入,将受术者按照所选择的随机数字表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序(相同数字时,先出现的为小)。事先设定:序号1~30对应的受术者纳入A组,序号31~60对应的受术者纳入B组。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A组(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30人,占总数50%,平均年龄32周岁。

B组(传统经验指导下的单纯硅胶隆鼻术)30人,占总数50%,平均年龄34岁。

1.3 仪器、设备和材料。

1.3.1 螺旋CT:德国西门子公司产16排螺旋CT(层厚1.25mm,螺距1.25mm)。

1.3.2 摄影工具:日本产佳能(Canon)微型单镜头电子取景相机。

1.3.3 测量工具:美国产世达工具(SATA)数显式游标卡尺。

1.3.4 置入材料:L形硅胶假体

1.3.5 测量指标:手术时间:自麻醉开始计时至术毕缝合完成时止;鼻尖角(Nasorostral angle,NRA):鼻背线与鼻小柱间夹角(正中矢状面上鼻根与鼻尖连线和上颌骨鼻嵴中点与鼻尖连线之间的夹角);鼻额角(Nasofrontal angle,NFA):鼻背鼻根间斜面夹角(正中矢状面上鼻根与眉弓连线和鼻根与鼻尖连线形成的夹角);鼻根高(Nasion high,NH):正中矢状面上鼻根部最凹点与眶内缘间距,即水平图上双眼晶体在同一平面时眶内缘水平线与骨壁最高点的垂直距离;鼻长(Nasal length,NL):鼻根点至鼻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2 方法。

2.1 术前鼻部检查。

对60例受术者的鼻面部进行视、触诊,检查有无皮肤破损及炎性改变,有无外鼻畸形,观察鼻小柱有无畸形,目测双侧鼻翼对称度,检查鼻前庭有无破损;触诊鼻部有无疼痛点及外鼻可动度;使用游标卡尺进行外鼻的物理测量,包括鼻根高、鼻长、鼻尖角、鼻额角(见表1、2);采集受术者正面位、正侧面位、法兰克福平面及鼻基底照片;以上操作均由同一名医师执行。

2.2 头颅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

将纳入A组的受术者进行头颅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选取眉弓上缘至上唇间区域,获得受术者面部外形初步数据资料,将数据传输至图像处理工作站,行三维重建生成面部立体图像,将STL格式三角面片模型转化为三维网格曲面,以IGES格式存储;对A组全部研究对象扫描后,由同一名操作者将图像数据行三维重建,并在平面图和重建图上测量鼻的相关数据。获取受术者面部基本数据。

2.3 术前设计。

术者分别同60例受术者进行手术前沟通,主要目的是综合分析受术者术前预模拟的鼻面部术后参数。同A组受术者沟通明确受术者意愿,除了依据术者的经验,术前鼻部检查的实际情况外,还将头颅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鼻面部数据资料作为术者受术者手术预期效果沟通的重要参考依据;主客观因素综合分析后做出A组鼻面部术后相应模拟数据;术者同B组受术者术前沟通明确受术者意愿,主要依据术者的经验及术前鼻部检查的实际情况,将获取的主客观因素综合分析后作出B组鼻面部术后相应模拟数据;通过有效的术前沟通及综合分析,初步了解受术者的预期鼻部各相关数据(见表3)。

2.4 手术方法。

A组受术者按照术前沟通记录的鼻部模拟数据及三维重建鼻部综合立体模型,标记出鼻背正中线、鼻根点;雕刻硅胶假体成L形;术区常规手术消毒、麻醉,左侧鼻前庭切口,于鼻翼大软骨穹窿部浅面向鼻根部剥离,剥离层次为骨膜下,剥离至术前标记的鼻根点为止,鼻背剥离宽度视硅胶假体而定;剥离满意后置入已雕刻好的鼻假体。B组受术者按照术前沟通记录的鼻部模拟数据及术者经验,标记出鼻背正中线、鼻根点;雕刻硅胶假体成L形;余手术操作步骤同A组。假体置入后受术者术中观察鼻部形态满意度,如不理想,即刻取出再根据受术者要求雕刻假体,直至受术者满意。两组的假体雕刻均采用改良硅胶雕刻法:把假体上端形状雕刻成中间凹两侧凸起的V形切迹,以达到与鼻背筋膜后间隙上界凸凹形状相适合,有助于防止植入假体晃动[6],同时采用百叶状切割机边缘毛刺状修剪法雕刻假体,使硅胶假体柔软剂表面粗糙化,防止发生假体移位[7]。术后定期随访鼻部无慢性感染、局部皮肤无红肿及假体歪斜、外露[8]。手术时间由同一名巡回护士记录,手术操作及术后复诊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