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宋元磁州窑文字枕概述及断代(上篇)]

瓷枕是磁州窑器物中一项独立的门类,造型各异,装饰技法繁多,装饰题材丰富多彩。

其中文字枕尤为引人注目,历史上“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在瓷枕上均有展现。

本文拟将宋元磁州窑文字枕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并探讨瓷枕分期及装饰内容、技法等相关问题。

磁州窑指今河北省南部邯郸的磁县和峰峰境内太行山东麓漳河、滏阳河流域宋元时期的制瓷窑场,这里当时属磁州管辖,故名,为磁州窑系中心窑场。

建国后,漳河流域的观台窑先后经过三次考古发掘,特别是1987年第三次观台窑发掘,不仅出土器物丰富,还为磁州窑器物提供了科学的分期断代标准。

加之漳、滏流域墓葬、遗址出土,以及建国前后散失国外和私人收藏瓷枕,这些都为宋元时期文字枕的纵向排列打下了基础。

一、宋代磁州窑文字枕      1987年观台窑发掘出土的Ⅱ型2式带文字珍珠地叶形枕有3件标本:(1)珍珠划花枕面纹饰以双钩“福德”二字为主体,文字周围有缠枝蔓草花纹(图1);(2)珍珠划花枕面双钩文字“福德枕一只”(图2);(3)枕面前部残片,珍珠划花双钩“福”字头,边上有草叶纹。

这3件标本属观台窑二期前段,时代约为北宋中期,此类珍珠划花“福德”、“福德枕一只”文字叶形枕为迄今发现宋元时期磁州窑较早的文字枕。

叶形枕是观台窑的典型器物,珍珠技法出现很早,流行于观台窑一期至二期前段,时代约为五代、北宋早期至北宋中晚期。

磁州窑系的河南登封曲河窑、密县西关窑和新安城窑等窑口也有珍珠划花“福德”文字枕。

如:美国纽约帕克博耐特美术馆藏珍珠划花文字长方形枕,枕面珍珠划花双钩“福德”二字,枕前墙有深剔花双叶菊花纹。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珍珠划花文字长方形枕,带年款,枕面珍珠划花双钩“家国永安”四字,文字两边分别划书“本冶底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三月十九日画”,枕前墙亦有深剔花双叶菊花纹(图3)。

此枕与前枕的型制、纹饰完全相同,为河南窑口,可作时代参考。

《枕――杨永德伉俪捐赠枕》(以下简称《枕》)中收录一方山西窑口(晋南)白釉剔花“福德长寿”文字豆形枕,现藏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枕面白釉,剔刻上荷叶下荷花,双栏方框内划书“福德长寿”四字(图4)。

可见“福德”文字枕大概在北宋中期磁州窑系不同窑口中部很盛行。

观台窑还有一种篦划花技法,与珍珠技法联系密切,篦划花器物上也可见到文字装饰

美国印第安娜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白地划花“忍”字叶形枕,枕面于荷叶花草丛中双钩“忍”字,篦纹地(图5)。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白地划花“忍”字叶形枕,与前枕形制相同,枕面双钩“忍”字,无荷叶花草纹装饰,篦纹地。

另外,《枕》中还收录一方山西窑口(晋南)的白釉划花“忍”字腰形枕(图6)。

不仅是瓷枕上,其他器物上也有“忍”字装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白地划花“忍”字宽沿浅腹盆,盆内壁有曲带纹、菊瓣纹,底部双钩“忍”字(图了)。

1987年观台窑发掘出土的Ⅱ型2式盆“圆唇,平沿,沿面斜曲,浅腹,腹壁斜直,下腹有一台棱,隐圈足”,属二期后段,具体时代为宋末金初,与上述双钩“忍”字盆型制相同。

上述带“忍”字装饰的器物多以篦纹为地,“篦纹地”装饰技法出现在观台窑二期前段,时代约为北宋中期,晚于“珍珠地”技法

而此时“珍珠地”已经发展成熟,成为主要装饰,与新出现的“篦纹地”并存。

“篦纹地”与“珍珠地”装饰技法作用类似,均为突出主题花纹。

而“篦纹地”又较“珍珠地”的制作程序简单,可视为“珍珠地”的简化或替代品。

因此,二期后段(约宋末金初),“珍珠地”技法逐渐衰落而为“篦纹地”所取代。

同时,珍珠双钩“福德”叶形枕与篦纹地双钩“忍”字叶形枕之间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篦纹地双钩“忍”字叶形枕的流行时代当属宋末金初。

观台窑二期后段(宋末金初)新出现黑釉剔花装饰品种,大英博物馆藏黑釉剔花“道德清净”叶形枕可作代表,枕面剔刻出“道德清净”四字。

此枕应届宋末金初磁州窑产品。

综上所述,大约于北宋中期文字首先出现在观台珍珠地叶形枕上,有“福德”、“福德枕一只”。

磁州窑系同时期其他窑口还有“福”、“福德”、“家国永安”、“福德长寿”等文字,也多装饰珍珠地枕上。

此时文字字数较少,常在几个字以内。

内容多为吉祥、祝福语。

宋末金初,文字多出现在篦划花、绘划花和黑剔花等技法装饰的各类器物上,内容有“忍”、“道德清静”等,以“忍”字纹枕为多。

这可能与宋末金初动荡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态有关,从“福德长寿”、“家国永安”到“忍”,其间变化很大,是社会由安定、富裕向动荡、贫困转折的真实写照。

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装饰白地黑花技法

1987年观台窑发掘资料表明,一期后段(宋末金初)始出现白地黑花装饰技法

较早的白地黑花是在白釉钵等小件器物上绘单株花草,绘画简单。

北宋是否存在其他形式的白地黑花?邯郸武安邑城乡曾出土一方白地褐彩椭圆形文字枕,乳白轴,开细碎冰裂纹,枕面与侧墙相接处微出檐。

枕面内凹,前倾,未开光,褐彩直书“欲作高堂梦,须凭妙枕歌”句(图8)。

彩呈黄褐色,用手抚摸有凸凹挡手之感,属釉上彩,与白地黑花釉下彩不同。

经仔细观察,这种釉上褐彩文字装饰效果与观台窑的白釉点褐彩相同。

白釉点褐彩装饰品种观台窑一期(北宋前期)地层中即存在,有草叶纹和麦穗纹;到二期前段(北宋中期)白釉褐斑技法使用最多,第一期的草叶纹演变为梅花点。

具体制作过程为酱褐彩与釉料混合在一起,装饰在小钵、罐、小碗等器物的釉上,属釉上彩,与用黑彩直接在化妆土上绘画,再上透明轴的白地黑花釉下彩技法不同。

观台窑V型l式标本2椭圆形枕,属二期后段,与此枕型制大体相同,而此时白釉褐彩盛行。

因此,这方白釉褐彩文字椭圆形枕大体属北宋后期。

河南林县曾征集一方同时代的白釉文字椭圆形枕,与此枕型制、釉色、胎质均相同。

枕面开光,酱彩分三行书写“春,微风媚日,和扇景远”。

同类枕的文字内容还见过“风吹前院竹,雨打后庭花”;“父母无忧因子孝,夫无横祸为妻贤”(图9);“立身之本行孝为先,於人有义不义神天”等句。

此类枕应为白釉褐斑技法在瓷枕上的运用,属釉上彩,非白地黑花釉下彩。

二、金代磁州窑文字枕      金代是磁州窑的繁荣期,各地墓葬出土磁州窑磁州窑系带“大定”、“泰和”年款的瓷枕颇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经过宋末、金初的社会巨变后,经济逐渐恢复,制瓷业开始复苏。

1987年观台窑发掘金代层出土器物最为丰富,瓷枕种类多样,型制主要有椭圆形、豆形、八角形、如意头形、扇形、长方形等,各种装饰技法在瓷枕上也得以充分发挥。

其中白地黑花瓷枕 最具代表性,成为金代瓷枕装饰的主要品种。

金代文字枕数量增加,其内容亦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短语   观台窑第二期金代层出土有白地黑花八角形文字枕;白釉划花椭圆形“春夏秋冬”文字枕。

《枕》收录有一方白地黑花如意头形枕(图10),现藏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枕面如意头形开光内书“敕鬼”二字,为驱鬼辟邪的镇宅之物。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黄绿釉划花单边如意头弧形枕,枕侧面是浮雕模印一鹿驮“福”字纹样,喻意“福禄”,这种纹样在金代白地黑花枕和观台窑出土的素胎枕中均可见到。

2.对联   河北磁县博物馆藏有白地黑花文字如意头形枕,枕面开光内墨书“一架青黄瓜,满园白黑豆”(图11)。

河北省博物馆藏有绿釉黑花诗文八角形枕,枕面开光内墨书:“北风轻频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此类杂咏式民间对联多为磁州窑工匠们有感于眼前的风景顺口吟来并随手绘于枕上的。

这样的对联瓷枕上还有很多,如“风吹前院竹,雨打后亭花”;“细雨鱼儿跳,风吹燕子斜”;“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麦天晨气润,槐下午阴清”;“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虾蚂水上真书出,曲蟮泥中草写之”;“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白云过岭七八片,红树满溪三四花”;“细草烟深暮雨收,牧童归去倒骑牛”(图12》“有客问浮事,无言指落花”;“无情玉蝴蝶,春尽一梦飞”(图1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

有的名句是经工匠们加工过的,如唐代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被磁州窑工匠改为:“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鱼父对愁眠”,更加通俗易懂。

3.语录   《枕》中收录一方白地黑花豆形文字枕,枕面开光内书录《论语》中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诗   河南林县文化馆藏白地黑花“老翁”五言诗八角形枕,枕面开光内墨书五言诗一首:“皤然一老翁,凡百事皆慵。

旧物不尽记,故人难得逢”(图14)。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绿釉划花如意头《咏菊》诗枕,枕面开光内划书《咏菊》诗一首:“金钿小小贴秋丛,开向渊明醉梦中,不似南园桃与李,荣华一一待春风”(图15)。

同类的诗文装饰瓷枕上还很多,如“夏日景偏长,遥天转暑光,如人会消遣,何处不清凉”;“远水千里碧,残霞一线红。

目前山尽处,依约两三重”;“风卷黄云暮雪清,江烟洗尽柳条轻。

帘前数片无人扫,映得书斋彻夜明”等等。

5.词   磁县博物馆藏白地黑花《如梦令》词如意头形枕,枕面如意头形开光开光内墨书《如梦令》词:“如梦令,为向东波(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黄州东坡而作(图16)。

峰峰矿区文保所藏白地黑绘《如梦令》词椭圆形枕,枕面随形粗细线开光开光内墨书《如梦令》词:“如梦令,曾醉桃源西宴,花落水晶宫殿,一枕梦初惊,人世光阴如电。

双燕、双燕,不见当年人面”(图17)。

《枕》收录一方黄绿釉划花印花诗文扇形枕,现藏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枕面随形双线开光,枕侧面和枕前后墙模印卷草纹和兽面纹。

开光内划书《浣溪沙》词:“廉卷夕阳曲槛明,东风梅李满画城,回首十年浑似梦,几飘零。

花落渐随流水远,莺慵已许送春归,惟有西山还似旧,笑青天。

寄摊破浣西纱。

”此枕与1987年观台窑金代层出土的Ⅶ型Y31:404素胎枕的枕型和所用装饰技法相同,应属金代磁州窑产品。

此外金代层还出土有制作此类枕模印花纹的模具Ⅰ型枕模范Y8:241。

金代瓷枕文字内容以短语、杂咏式对联、短诗为主,长篇诗文不多,尤其是在白地黑花瓷枕上,多为对句。

这很可能是由于此类枕的枕面面积有限,不适于书写长篇诗文的原因吧。

少数篇幅较长的诗文多在尺寸较大的黄绿釉枕上。

金代白地黑花瓷枕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八角形、椭圆形、豆形、如意头形等等,但它们在装饰上却有三个共同点:(1)无论何种枕形,枕面多随形开光开光内绘主题纹饰;(2)此类枕横长多为30厘米左右,枕面面积较小。

因此,开光内构图简洁、明快,以小品、小景式绘画为主,题材多为花鸟、动物、婴戏、马戏、熊戏、诗文等;(3)枕体周壁绝大多数装饰同一样式的卷草纹,少数为单株草叶纹或素面。

以这三个共同点作标准进行排列对比,可将一大部分白地黑花枕归为一类。

此类枕中目前最早纪年器为1987年观台二街采集大定二年(1162年)白地黑花鸟纹椭圆形枕(图18)。

此外还有邯郸市文研所藏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白地划花海兽衔鱼纹椭圆形枕(图19);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大定十八年(1178年)白地黑花对弈纹豆形枕(图20);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泰和元年(1201年)白地黑花双鸭戏水纹椭圆形枕(图21)。

《枕》收录一方白地黑花芦雁纹衔草纹八角形枕(同样的枕磁县文保所也藏一方),枕上芦雁衔草纹在日本私人收藏泰和元年(1201年)红绿彩碗内存在。

河北省博物馆藏泰和五年(1205年)褐釉黑花虎形枕的背部开光内也绘有芦雁纹样。

观台窑金代层常见芦雁衔草纹,所以此类枕年代亦可推断为泰和年间。

上面列举的这些带年款(或间接可知年代)的瓷枕可作为推断金代此类枕的大致年代参考,即金大定年间(或稍早)至金泰和年间(13世纪初)。

(未完待续)   (责编:耕生)。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