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敌:今日头条

下载论文网 /3/view—13037485.htm  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我很难对今日头条产生什么好感。

理由再简单粗暴不过了:2012年8月正式上线的“今日头条”早期获取用户的最直接手段,是以爬虫形式直接从网页上抓取内容免费提供给用户―那是内容供应商付出高昂成本获得的。

因“版权”原罪今日头条在2013年遭遇了一场危机。

一些传统媒体及腾讯、搜狐两大门户网站对其公开抨击。

尽管早期崛起时,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更糟糕,门户网站也多少背负过类似原罪,但在针对今日头条的时候,原来的对手也选择了结盟―这意味着一个公敌诞生了。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今日头条不仅开始高额购买合规内容,同时开启了聚合自媒体的平台模式,日后成为今日头条体系内最关键的底层产品之一,强运营的能力也几乎是同步建立的。

我们后来见到的今日头条的雏形,正是从那场危机中摸索出来的。

要我摆脱对版权原罪本能的厌恶,是勉为其难的。

但是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也不妨将这看法暂时搁置。

毕竟,今日头条切入市场时,恰逢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之际,过去数年,围绕这个领域的疯狂厮杀不仅催生了大量收购吞并,也造就了BAT的垄断地位,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晋对手

今日头条则从最早对新闻资讯的分发,拓展至娱乐内容产业的UGC平台。

尤其是最近一年,旗下西瓜、火山和抖音三款App几乎势不可当地占据了头部流量位置,互联网巨头的紧张再次被轻易激发起来。

这不得不令人好奇,拥有如此强的执行力,今日头条究竟是家什么样的公司―它过于陡峭的成长曲线,以及核心的商业模式,都值得仔细梳理。

坊间传闻,今日头条经过数次险境,也收到收购邀约,在一个对手环伺的市场环境下保持高速增长,并非易事。

不知不觉中,头条的员工规模已冲上两万,公司管理能力无法及时跟上也是这类高成长公司难以逾越的瓶颈。

我们的三位记者试图用三篇文章尽力还原一个完整的今日头?l―当然,角度也是不同的。

首先,外界最迫切想了解的是,今日头条数年间孵化出的上百款应用究竟是围绕一个怎样的产品逻辑设置的?我们的第一篇文章尝试“拆解”这家公司,从中可以看到,今日头条建构起一个庞大的产品矩阵,其核心则是一个能同时分发内容与广告的推荐算法引擎;对于早年屡被提及的“技术公司而非媒体公司的定位”,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究,却意外发现其本质或许是家销售公司公司将近一半的员工都在从事销售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日头条和百度、阿里巴巴有一些共通之处:海量互联网平台的背后,总少不了作风强悍的地面销售团队的支撑。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合时宜地想起了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 死》。

新晋网红产品“抖音”也独立成篇。

大约在去年10月,周围朋友开始不断玩起抖音我们亲眼看到抖音是如何切割我们所剩无几的空闲时间的。

它成功了。

今日头条再次站到“公敌”的位置上。

也因此,当我们需要回顾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时,今日头条是个无法回避的案 例。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