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 要: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的关系,及时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方法:选择80例糖尿病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与40例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进行测定,并做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的HbAlc为(5.37±0.58)%,FBG为(4.42±0.83)mmol/L;糖尿病组的HbAlc为(9.76±2.68)%,FBG为(8.96±4.94)mmol/L;糖尿病伴有并发症的HbAlc为(10.76±2.65)%,FBG为(11.34±5.32)mmol/L;糖尿病并发症的HbAlc为(7.78±0.38)%。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对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极为重要。 代写论文。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症。DM的典型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有时伴有视力下降,并容易继发感染,青少年患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长期的高血糖症将导致多种器官的损害、功能紊乱和衰竭,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血管系统。DM可并发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1]。临床已广泛开展检测患者血糖,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在糖尿病所致肾病、视网膜、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诸多因素中,血糖控制不良是最主要因素,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它所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通过对正常人群,非糖尿病血糖升高者和2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液HBAIC及血糖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HBAIC在糖尿病诊断和监测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正常对照组:均为排除了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的正常人,共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1~84岁,平均48.6岁。糖尿病组:符合WHO糖尿病诊断的80例患者,男44例,女36例;Ⅰ型8例,Ⅱ型72例;年龄32~87岁,平均57.7岁;病程6个月~15年;合并肾脏、神经、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病、酮症酸中毒等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者48例,占60%。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1.2 标本采集:糖尿病组80例及对照组40例,均抽取空腹血液2管,在加有EDTA—K2抗凝管中抽入2 ml血液,用于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在干燥试管中抽入3 ml血液,尽快离心分离血清,用于空腹血糖(FBG)测定。  1.3 仪器与方法:仪器为OLYMPUS AU640,糖化血红试剂盒是由北京九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葡萄糖试剂是由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为酶法,其原理为直接测定样本中HbAlc的百分比,而不需另外检测总血红蛋白。处理后样本与氧化还原剂反应,去除小分子和高分子干扰物质。变形后的全血样本在蛋白酶作用下分解出氨基酸,其中包括糖化血红蛋白链上的结氨酸糖化的结氨酸作为果糖结氨酸氧化酶(FVO)的底物,被特异的清除N—末端结氨酸并且产生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与相应的色原偶联。葡萄糖测定方法为葡萄糖氧化酶法。  1.4 统计学方法:试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FBG及HbAlc的比较:见表1。FBG为(8.96±4.94)mmol/L,糖尿病患者的HbAlc与FBG呈显著正相关(P<0.01)。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明显高于无并发症者(P<0.01),提示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HbAlc有关,并且发现糖尿病患者病程的长短以及急、慢性并发症之间的HbAlc相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论文网   表1 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FBG及HbAlc的比较组别。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例数 论文代写

FBG(mmol/L) HbAlc(%)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糖尿病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80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8.96±4.94 9.76±2.68 代写论文。

糖尿病并发症 论文代写

48 毕业论文。

11.34±5.32 作文 /zuowen/。

10.76±2.65 论文代写

正常对照 论文网。

40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4.42±0.83 5.37±0.58 论文网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分子和血红蛋白A组分的某些特殊部位分子经缓慢而不可逆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产物,随血糖浓度而增减[2]。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 d)和该时期内血糖的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这可为评估血糖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HbAlc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是由于HbAlc增多,使体内2、3—DPG的反应性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结合能力增强而不易释放氧,造成局部组织细胞的长期缺氧,这是产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基础。因为蛋白质的非酶糖化有全身倾向,故除血红蛋白外,体内其他组织蛋白也可发生非酶糖化,这可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和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和糖尿病肾病、视网膜、微血管等部位的慢性并发症有极密切的关系[3]。所以说控制血糖浓度,使HbAlc始终保持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其控制并发症的有效率就会提高。  综上所述,血糖的多随访和监控检测再配合HbAlc的测定用于糖尿病的诊断、病情控制及预测并发症等方面是一个较理想的指标,这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对糖尿病患者的监控及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参考文献:[1] 周 新.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9.[2] 潘志耆,池芝盛.糖化血红蛋白比色法测定及其临床应用[J].实用内科杂志,1983,3(6):305.[3] 钱荣立.蛋白非酶糖化糖尿病慢性血管合并症[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3,9(2):109.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