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历程]香港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美国电视深度报道始于20世纪40年代

1941年12月7日,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刚刚成立160天的WCBW电视台,花了将近9个小时,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新闻做了详细的报道

由于当时的电视新闻设备简陋,只能配上图片,由邀请的专家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40年代的电视深度报道只是昙花一现。

严格来说,美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真正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

50年代美国国内被种族主义和“麦卡锡”主义闹得乌烟瘴气,人人自危;国际上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出兵干涉朝鲜局势,引起了民众的不解和不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51年11月18日,美国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节目――CBS的《现在请看》(See It Now)应运而生。

节目的主持人爱德华・默罗(Edward Morrow)曾是广播新闻记者,“二战”期间,他曾经以“这里是伦敦”的战地报道帮助美国人民领悟到了战争的性质,使他成为解释性广播新闻报道的出色代 表。

《现在请看》将深入发掘新闻事实和全面报道新闻事件作为中心任务,把镜头聚焦于美国人民高度关注的战争、种族歧视等问题。

节目从第一期起,就由默罗在纽约,塞瓦赖德在华盛顿共同报道了朝鲜战争,深入分析了战争的性质和趋势。

1952年下半年,默罗带领一个报道组制作了第一个时长1小时的《现在请看》节目――《圣诞节在朝鲜》,令人信服地向美国人民说明朝鲜战争正处在僵持状态。

默罗创作班子的成员弗莱德・弗兰德这样评价这期节目:      “这部电视片试图向人们展示新闻背后的内容,新闻事件表面之下的内容,向人们展示在圣诞节的时候远在朝鲜的三八线那边的真实情况……”      真正奠定《现在请看》在深度报道领域地位的是默罗对“麦卡锡主义”的揭露和抨击。

50年代参议员麦卡锡掀起了反共浪潮,他宣称国务院中至少有200人是共产党,而且他拥有这份名单。

新闻界尽管没有人见到这份名单,他们仍然依照客观报道的原则,不加分析地“如实”报道麦卡锡的讲话。

事实证明,麦卡锡的指控完全没有根据。

麦卡锡是凭借着新闻界对新闻官员的依赖、新闻界遵从‘客观报道’的规范,创造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默罗不畏艰险,从1953年10月始就在《现在请看》节目里通过受害者的现身说法,列举大量事实,入木三分地揭穿了“麦卡锡分子”的嘴脸。

在1954年3月9日的节目中,默罗一方面播放有关麦卡锡分子活动的电视画面,一面说道:“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是在稚嫩之年继承全部遗产的……然而我们不能一面在国外捍卫自由,一面却在国内抛弃自由……”①默罗不屈不挠的斗争沉重打击了麦卡锡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他们从此一蹶不振。

这些节目的意义不仅在此,它们也标志着美国新闻报道观念的转变,开始逐渐摆脱“纯客观报道”的窠臼,接受“深度报道”的观念。

《现在请看》通过自己的勇气和实力,在美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

由于默罗本人对电视新闻性质的理解与商业电视对收视率的追求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1958年7月9日, 《现在请看》在播出最后一期节目后停播。

20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总统肯尼迪遇刺、反种族歧视斗争、反越战运动、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一件件重大事件接踵而来。

动荡的时代也导致人们的思想动荡和价值混乱,很多人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困惑不解,陷入彷徨和苦闷当中,这给电视深度报道发展提供了一次机遇。

同时,便携式摄像机、卫星传送系统、录像带等的出现也为深度报道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60年代前半期,深度报道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对突发事件的连续报道和临时设立的新闻专题上,而没有出现栏目化的深度报道节目,这主要是因为60年代前半期,三大电视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改革上,各大电视网都延长了消息类新闻的时间。

这段时期有影响的深度报道有: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遇刺后,ABC大胆停播了所有的广告,安排了24小时的新闻连续报道,开重大突发事件连续报道之先河。

60年代后牛期,深度报道发展迎来了它的辉煌:1968年9月,CBS推出《60分钟》(60Minutes),该节目因播出时间为一小时而得名。

节目每周播出一期,每期包括两三个不同主题的节目

《60分钟》的节目理念在于通过具体事件,探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的重大问题,节目具有较强的述评力度,强调“正论――反论”的辩论风格,其主题多半为涉及政府和社会政策、司法公正、灾难、社会正义等主题。

《60分钟》凭借深入的采访和权威的报道,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深度报道节目,从1979年起一直位居尼尔森全美收视十大排行榜之列,曾多次获得“艾米奖”。

进入70年代美国政治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水门事件”掀起了美国新闻史上第二次揭丑浪潮,1975年美国新闻界成立了“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表明调查性报道已被美国新闻界广泛接受。

电视新闻在水门事件报道中也促进了一系列调查性电视新闻节目的产生。

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的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开始运用到深度报道中,促进了深度报道制作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提高了深度报道的速度和广度。

在这个阶段,《60分钟》制作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调查性报道,它的独特的“伏击式”采访和报道方式也影响了其他的深度报道节目

ABC(美国广播公司)的《20/20》就是模仿《60分钟》而来的。

节目的特色是每段专题结束后,记者会被请到演播室和主持人一起提供事件的最新进展,或发表对事件的看法。

70年代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电视网开始把“深度报道”思想写进了自己的新闻政策中,如《全国广播公司新闻报道政策》中,要求“记者有权展望事态的前景,可以进行解说和分析。

这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他们的职责,因为对任何业已发生的事件只做出简单报道,不把它和周围的局势联系起来,可能会使观众得出错误的认识。

”②   80年代深度报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深度报道开始突破黄金时段,进行了深夜深度报道节目的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节目是ABC的《夜线》(Nightline)。

这是美国的第一个深夜深度报道节目,主持人为泰德・科培尔(Ted Koppel)。

节目是在三大电视网激烈竞争的背景下,ABC为寻找收视空当而推出的,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23:00~00:00。

节目每期只聚焦于一个主题。

节目形式是先由记者对新闻事件做概括性报道,然后主 持人在演播室通过连线,与处在不同地点的当事人、专家或官员访谈,探讨问题和发展趋向。

有时还会邀请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到现场就某一问题辩论。

为了应对竞争,CBS和NBC(全国广播公司)也分别开办了深夜深度报道节目《夜间观察》(Night Watch)和《NBC之夜》(NBC Overnight),但影响都没有超过《夜线》。

1988年1月,CBS推出了《48小时》(48 hours),报道题材是最近两天内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时长1小时,每期3到4个新闻事件,(注:2002年9月,《48小时》改名为《48小时调查》(48hours ln—vestigate),定位为电视调查性深度报道节目

90年代出台的《1996年联邦通信法》大大放松了对广播电视与其他产业联合兼并的限制,对一家广播电视公司拥有附属台的限制等,标志着美国对广播电视等传播产业放松管制(deregulation)步伐的加快,由此广电业开始了兼并和整合,诞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媒介集团,媒介业竞争加剧。

大众传播日益明显地向分众传播转变,受众市场的细分化导致了媒介市场的分众化。

电视网认识到深度报道节目尤其是新闻杂志是巨大的赢利来源,“制作一期新闻杂志节目大约花费50万美元,而制作一期电视剧则要花100万美元。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是一种低投入、高收视率的节目,对广告客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1997年,广告客户投放在各种新闻杂志节目中的广告费高达7.91亿美元,比1996年上升12%, 比1995年上升20%”。

③这段时期,美国的主要电视网非常重视深度报道节日尤其是新闻杂志节目的制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深度报道节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NBC于1992年3月31日开播的《日界线》(Dateline),每周5期,每期一小时,有两位固定的栏目主持人。

该栏目的节目理念在于“对一切受到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物和热点事件进行深入报道”,非常注重揭示和刻画细节的特写风格,其主题则多为犯罪与社会治安、青少年问题、人际关系等“软新闻”内容。

与此同时,一些名牌的深度报道节日为了稳定收视优势,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节目风格,增加播出时间,如CBS推出了《60分钟Ⅱ》节目,于1999年1月13日晚9:00~10:00(星期三)首播。

新的《60分钟Ⅱ》节目要与原《60分钟节目有所不同,不再重复一次节目三个题材或更多报道节目样式。

(注:《60分钟Ⅱ》由另外的部门制作。

节目是CBS利用《60分钟》品牌来扩大影响)这样,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便将自己的王牌新间杂志节目扩展为每周首播两次的两个不同的节目

美国广播公司的《20/20》也从以前每周播出一期增至每周播出三期。

注 释:   ①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第429页,新华出版社,2001。

②王纬主编:《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第89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③胡正荣:《竞争・整合・发展――当代美国电视业考察》。

编校:杨彩霞。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