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O2O群雄逐鹿
2014年,国内餐饮服务行业的交易额已达27672亿元,但通过互联网切入的在线餐饮尚不足623亿元。
巨大市场里外卖O2O最受关注,聚光灯下的烽火狼烟在所难免,群雄逐鹿中,谁将成为冲出黎明的黑马? 下载论文网 刀光剑影 外卖O2O市场的火药味比起当年的“千团之战”,有增无减。
2014年10月,一篇文章横空出世,矛头直指外卖O2O企业饿了么,说饿了么的员工在某大学发传单时,与美团外卖的员工狭路相逢,向前挑衅,最后还把对方打得头破血流。
舆论将饿了么推向风口浪尖。
饿了么迅速反击,通过官方微信发出一篇名为《美团,请放下拳头,拾起自尊》的文章,列举美团外卖诸多劣迹。
比如,饿了么绵阳市场部的一名女市场人员在做地推时,无故遭到美团员工的殴打,致使鼻骨折断;又如,湖北荆州,美团城市负责人范某冒充外卖餐厅老板,打电话约出饿了么市场人员马某,待其到达约定地点后,指使八名美团员工将其围住群殴,导致马某左耳鼓膜破裂,右手手指骨折。
一场口水战,撕开外卖O2O行业一角,让外界窥见其中的刀光剑影。
2009年,还在上海交大读研究生的张旭豪、康嘉因为经常叫外卖,发现了这个市场,干脆休学创业,成立饿了么的前身饭急送,并以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为根据地,延伸到整个上海的高校市场。
2011年,在上海站稳脚跟之后,张旭豪带队杀入北京。
当时,北京已有好几个跟饿了么类似的外卖网站,但在饿了么的强势进军之下纷纷败北,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转型的转型,关门的关门。
而最经典的案例是,2012年,恒大也想在外卖O2O行业试水,甚至用翻倍的薪酬从饿了么那里挖走20多个人,谁知仅一年,就败走麦城。
连曾经的首富许家印都想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跃跃欲试者必定不在少数。
近年来,稳坐团购行业第一把交椅的美团,一直在寻找新的业务支撑点,但是近年来,美团开辟的电影票和酒店业务,一个市场不大,一个已经有巨头把持。
要想进入外卖O2O市场,并迅速占领有利地位,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收购饿了么。
所以,美团外卖负责人王慧文第一时间从北京飞到上海找张旭豪、康嘉谈收购,没想到被一口拒绝。
据说,当时饿了么攻城拔寨,已经占去全国高校市场半壁江山,眼看前途一片光明,张旭豪和康嘉怎么可能把公司轻易转手。
不过,美团准备进军外卖O2O行业的举动,让饿了么产生了警觉。
敏感的战争 碰了一鼻子灰的美团,转而自力更生组建团队,准备向饿了么发起进攻。
美团外卖瞄准的也是高校市场,原因有二,其一这个市场规模足够大,其二对于商家来说配送难度较小。
但,这个市场还有个特点,就是学生对于价格比较敏感。
要想赢得他们的青睐,首先要价格便宜。
看来,两军狭路相逢,一场价格战在所难免。
美团大搞用餐补贴,到2014年9月,真正的战役正式打响。
新生开学后,美团外卖推出“七元管饱”优惠活动,以前需要十元、十二元的套饭统统降价到七元。
美团多年耕耘名声在外,加上优惠的价格,让学生们纷纷抛弃饿了么,成为美团外卖的顾客。
大敌当前,饿了么丝毫不敢怠慢,“满十减六,满二十减十二”,力度比美团外卖更大,这下,学生们又都纷纷抛弃美团外卖,重回饿了么怀抱。
价格战一旦打响,就没有哪一方敢率先停战。
于是,你打折,我就送饮料;你送饮料,我就搞“一元秒杀”;你搞“一元秒杀”,我就干脆“秒杀+满减+送饮料”…… 殊不知,正当饿了么和美团外卖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另一类外卖O2O公司却在闷声抢市场。
跟饿了么同一年成立的点我吧,就试图扼住外卖O2O的最后一公里――物流。
这个群体对服务的品质要求较高。
要保障服务的品质,点我吧必须保证两个环节,一个是餐点的品质,另一个是物流的品质。
点我吧的合作商家多为大型知名品牌连锁餐厅,如星巴克、肯德基、外婆家等。
至于物流,点我吧没有像饿了么那样,把配送交给餐饮商家自己解决,而是建立了自己的物流团队。
现在,点我吧的物流团队已经形成了从经理到队长,再到送货员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相互之间通过公司开发的App联系。
为了提高效率,点我吧的配送是以用户为中心,让外卖哥跟着订单走,而不是固定在某个区域。
因为如果区域的订单时多时少,就会造成人员不足或者人员过剩的情况。
饿了么以物流为导向,成功避开了高手云集的高校市场,转而去开辟含金量更大的都市白领市场。
胜利的论调 2014年上半年,美团外卖对外宣布,它在高校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
高校看起来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市场,但学生对价格太过敏感,很难对某个外卖公司产生忠诚度。
在高校市场的争夺上,美团凭借着相对强大的资本和平台优势占据上风,而在价格战中苦苦支撑的饿了么已渐显颓势。
在这种情况下,急于摆脱价格战的饿了么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开辟第二战场。
大学生群体对价格敏感,重在走量,培养口碑;而白领群体,不打价格战,重在提升服务和体验。
于是,在高校市场失意的饿了么把发展的重心渐渐转向了都市白领市场。
2014年5月,饿了么在获得大众点评8000万美元D轮投资后,展开了新一轮扩张。
刚进军白领市场时,饿了么接到不少投诉,因为配送是由商家完成,服务很难保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饿了么尝试把点我吧、到家美食会、生活半径和零号线等外卖O2O公司作为第三方物流机构推荐给商家。
这次合作给饿了么带来启示:做平台两边不讨好,很难真正从商家和客户手里赚到钱。
饿了么自创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放眼整个行业,盈利模式也一直不太清晰。
但像点我吧、到家美食会这样的公司似乎有了眉目,他们有物流优势,于是就可以向商家抽提成、向用户收取配送费。
不仅如此,现在点我吧还在送餐之外帮客户配送商超的小货品。
未来,他们可能还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同城配送公司,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一旦成型,“钱景”也很可观。
或许,饿了么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拉起旗帜,建立自己的物流队伍。
李立勋是饿了么品牌馆的负责人,他刚刚把北京和上海的物流团队带上正轨。
李立勋说,在技术层面打造一个顺畅、失误较少的调配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饿了么自建物流之后,无疑与原本默默在白领市场深耕的点我吧、到家美食会形成正面交锋。
而在“决胜最后一公里”的竞赛中,配送的速度和服务质量就成了关键的胜负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饿了么宣称在平均45分钟之内完成订餐、制作和配送的整个流程。
而点我吧在强调速度的同时,更注重服务的品质,显得更贴近用户。
在点我吧下单之后,系统并不会给出类似“平均XX分钟送到”的表述,而是让用户选择送达时间。
比如用户在8:00下单,可以选择9:00之后的多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的间隔为15分钟。
对此,点我吧创始人赵剑锋的逻辑是,按时送达比快速到达更贴心,因为快慢本身无法准确定义,“按时”则把主动权交给了用户。
不管是饿了么,还是点我吧,所有自建物流的外卖O2O公司在“决胜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最终都不会追求单纯的“快”。
真正的对手 外卖领域的战场愈发白热化,但能否活下来更多取决于发展速度,所以大家拼命抢市场,拼命地“烧钱”。
零号线于2014年底获3000万美元B轮融资,生活半径融资5000万,雷军也投资了我有外卖。
同时,美团外卖传出新一轮融资高达7亿美元的消息,饿了么爆出融资10亿美元,而淘点点也放出狠话,要拿1亿元做补贴。
尽管很多外卖O2O公司获得了输血,但是资本等不及,所以大家只能像角斗场勇士一样快速流血搏杀,以求生存。
在这场速度与资本的比拼中,每个参与者都面临重重风险。
正如“千团大战”最后只剩下十几家团购网站一样,外卖O2O的淘汰率并不比团购低,那些外卖O2O先烈们,比如饭是钢、绿淘等在贴身肉搏中早已经消失不见。
在外卖O2O的红海中,最重要的策略是,只要在对手忽略的任何市场空隙中找到未满足的需求点,就有生存的可能。
当百度、淘点点、大众点评等巨头进军外卖市场,在资本游戏中混战时,那些“小而美”的外卖O2O公司则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竞争。
比如,零号线玩概念,主打的王牌即“将餐饮企业电商化”,创新之处在于推出“厨房店”的概念,大大节约了选址、装修、服务员劳务费等成本,能够让商家将精力和资金放在打造菜品上。
这一创新效果很显著,“厨房店”的数量在零号线平台上只占7%,却占据了30%的销售额。
“来一火”则专做火锅外卖,通过火锅底料和半成品菜品配送,让顾客可以在家吃火锅。
互联网时代,打败你的永远不是同行。
外卖O2O的对手也不是另外一家外卖O2O公司,而是社区化本地化的快餐店、餐馆、大排档、酒店、美食城等。
所以,聚集资源,做好社区化的营销和服务才是外卖运营的重点。
如何让社区的普通居民觉得方便,让有中高收入的居民觉得超值,如何强化和突出有差异化的菜品,是外卖商家赢得竞争的关键。
也许,一觉醒来,你会发现,外卖O2O所有的努力都已涌向下一个风口――社区生活服务。
――当然,那也将是新的战场。
(编辑/张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