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现状分析

摘要 本文就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进行了描述,勾勒出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整体状况,揭示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变化趋势

此外,本文归纳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一些独特和不合理的现象,指出了不当现金持有的经济后果,并从制度和公司治理角度给出了初步的解释。

关键词 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现金持有      一、引言      现金持有决策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财务决策。

Brealey和Myers(1996)认为,如何决定公司现金持有量是微观金融领域尚未解决的十大难题之一。

现金持有行为不仅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战略和经营战略,还与公司治理状况和宏观制度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现金持有带来的经济后果到底是“价值创造”还是“价值毁灭”,更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事。

货币资金质量高,流动性强,投资者易对其产生一种偏爱。

会计盈利可能只是纸上富贵,对于公司生存来说,现金现金流状况远比会计盈利重要得多。

然而,作为一种资产持有现金的收益相对要低很多,而且在公司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时,可能有被管理层滥用的风险。

因此,持有过高现金对投资者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有关公司现金持有的实证研究按照其研究领域来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现金持有的经济后果性(包括市场价值和经营绩效)研究。

既然是一个重要微观金融决策,那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如何?哪些因素决定了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在我国特殊制度背景和新兴资本市场的制度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本文即对此问题展开研究。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描述      本文选取CCER《一般上市公司(非金融类)财务数据库》中1998-2005年共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全部样本包括沪深两市1382家公司、9042个公司年度观测值。

1、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整体特征描述。

表1列示了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5年期间的现金持有水平情况,包括现金持有绝对值和相对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现金持有(cash/A)总体样本的平均值为16.2%、中位数为13.1%,2005年末现金持有的平均值为14.3%、中位数为11.5%。

从年度趋势看,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1年达到最高点,2001年后一直是下降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剔除当年资本市场融资样本因素后并未发生改变,说明这种趋势并非是由于融资(IPO、配股或增发等)因素造成的。

为什么在2001年之前,上市公司的平均总资产不断上升,但现金持有水平也逐年上升呢?而此后却一直下降?Mehzer(1963)在借用规模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现金持有规模经济假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公司现金持有量在某一临界点上存在规模效应。

笔者推断,这是现金持有水平的这种资产规模效应在资产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产生的。

为此,本文将所有样本公司资产规模分组(跨度为5亿元),下图列示了各组公司现金持有比例的平均值。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总资产为10-15亿元区间时,现金持有水平最高,总资产在5-10亿元区间时持有水平次高,资产规模现金持有水平之间存在较为明细的倒u型关系。

而从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年度变化趋势看,2001年上市公司资产中位数为11.80亿元(见表1),说明绝大多数公司资产分布在10~15亿元的区间,因此导致2001年现金持有水平最高。

当然,资产规模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年度变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外,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外部融资环境改善,使得公司不必持有过多现金,以及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加强等因素,也可能是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下降的原因。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