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颅窝减压结合空洞引流术治疗Chiari畸形合并颈髓空洞症

作者:李玉明, 刘沣, 向欣, 隋建美, 杨华。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引流术; 减压术,外科。

Chiari畸形是临床常见疾病,常并发脊髓空洞症,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尚不完全统一。我院自2001年1月~2007年5月采用后颅减压结合空洞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治疗Chiari畸形合并颈髓空洞症的病例,疗效较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1人,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1.3岁;病史中曾有双上肢麻木感者15例,痛温觉减退10例,手部肌肉萎缩9例,吞咽障碍4例,行走不稳5例;空洞范围仅限于颈髓8例,延伸至胸段9例,波及胸腰段4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选用左侧俯卧位,后颈部正中切口上起枕外隆凸上2 cm,下至颈6棘突水平,切开至皮下脂肪层后改用单级电刀。后颅窝骨面暴露上至枕外隆凸下至颈2棘突,钻孔后扩大骨窗上至窦汇,下方咬开枕大孔后缘及颈1椎板1.5 cm,双侧宽度约6 cm。再用单级电刀贴骨面剥离颈5棘突及椎板至双侧椎旁关节处,咬除颈5椎板约1 cm宽,切除其下黄韧带暴露硬脊膜。Y形切开后颅窝硬脑膜,在显微镜下充分剪开紧束小脑半球及小脑扁桃体背面的蛛网膜,向双侧分开小脑扁桃体确保第4脑室正中孔处脑脊液流出已通畅。在颈部沿中线切开硬脊膜约1 cm向双侧缝合悬吊牵开,用1 ml注射器针头挑开中线部位蛛网膜1 cm,再循中线刺入脊髓空洞腔内,抽出无色透明液体证实已进入空洞腔后,上下移动针头造成约2 mm长的窦道,再改用显微剥离子略作扩张。选取薄硅胶片3 cm长,用1号丝线贯穿缝合后, 将硅胶片一端剪成尖锐斜面,沿轴向向下方置入空洞腔内约2 cm,另一端放置于蛛网膜下腔,再缝合蛛网膜上打结固定。严密缝合硬脊膜切口,选取自体阔筋膜或人工脑膜约3 cm×4 cm大小,减张缝合后颅窝硬膜切口,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常规使用颈围保护3个月。

2 结果。

出院时所有病例均自觉术前症状有所改善,9例患者出院时MRI显示空洞较术前有所缩小;2例患者曾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经静脉注射结合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曾发生一过性脑脊液伤口漏,经皮肤瘘道缝合后痊愈。本术式较主流术式更加合理,不会增加更多手术并发症及减压效果欠佳等后遗症。

3 讨论。

存在颅底陷入症及Chiari畸形的患者,常因后颅窝容积狭小造成四脑室处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脑脊液脊髓中央管的过度引流从而引起脊髓空洞症[1]。对此病许多人习惯于首选作后颅减压术,在发生术后脊髓空洞症症状改善不佳乃至有所加重的情况下,再选择行第2次空洞引流术[2,3]。我们认为对于Chiari畸形并发颈段脊髓空洞的患者,应该一次性手术解决后颅减压脊髓空洞引流问题,这样更可确保手术疗效,同时也避免了2次手术所导致的过多痛苦和经济负担。

选用细硅胶管作为空洞引流管,也是一种最常用方法[4]。这样做最大的缺陷是在发生术后颅内感染时,可能因细菌残留在管腔内难以杀灭而导致感染控制的困难,乃至有被迫做2次手术取管的可能性。我们选用的引流硅胶片是用进口脑室腹腔分流管剪成,将3 cm长的一段2.4 mm直径分流管纵向平分剪成4条,选取其中1条即可作为硅胶引流片使用,这样就完全避免了上述弊端,而且作为一种长期植入人体的人工材料,它也符合一切植入人体所必需具备的法律依据,从而更确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手术医师的法律安全。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空洞引流管或引流片的作用,主要是在于持续撑开脊髓上的人工窦道,避免其愈合从而导致引流失败、空洞复发,而并不在于引流管腔本身的导流功能,所以就治疗效果而言,二者并无差异。

后颅手术脑脊液漏,常是困扰手术医师的临床难题,我们的体会是,除手术中关颅时的严密缝合外,在术后包扎创口时,可用2块纱布折成卷状置于枕外隆凸下方,再用绷带作稍加压包扎,这样可有效消除由于手术去除后颅窝骨质所造成的残腔,避免在围手术期形成局部皮下水囊结构,从而可最大限度地预防术后脑脊液创道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008.[2]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01—1002.[3] 陈军,李爱民.枕大池重建术治疗Chiari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1):35.[4] Schmidek Sweet.神经外科手术学[M].王任直,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51.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