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压力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摘要:以“大学生自杀现象”为调查议题,以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沉默螺旋”理论在中国当代大学生身上发生的情况。

在证实了孤立恐惧意见表达的影响同时加入了一个中国当代大学生普遍面对并影响个人意见发布的因素——“就业压力”,并探讨这一因素在“沉默螺旋”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沉默螺旋;就业压力;意见表达;孤立恐惧      1研究主题与理论假设      1972年,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 Neumann)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沉默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假说。

诺依曼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其理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首先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其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然而,对变量的不同概念化和操作化方法以及不同的检验方法可以令最后的检验结果变得相当不稳定,正如张金海教授所说,有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孤立恐惧的作用,有的为之提供了部分支持性的经验证据,还有的则得出了在某些文化情境下,孤立恐惧意见表达根本不起作用的结论。

回顾以往学者的理论研究,发现了有很多能影响意见表达的因素,如议题的重要性、对公共事务的兴趣、议题的方向感确实、个人的行为控制感、还有文化因素的影响,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人的脸面观。

本文则加入现如今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重大压力——就业

本文在问卷中直接提出“就业压力”这个概念,通过“您现在在学校中是否感受到了就业压力”这个问题和一个0—10级量表来测量个人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

就业压力的角色是作为影响个人公开发表言论的一个因素。

主要是探讨这个概念在“沉默螺旋”现象中的影响,和“对孤立恐惧”处于同样的地位。

综上所说,在以下的理论模型中,“就业压力”作为影响因素被引入,主要是检验它对个人表达意见的意愿”和“意见的公开表达”的影响。

因此,“对孤立恐惧”不再成为影响个人意见发表的绝对常量。

最终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如果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的意见一致,他将倾向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

(2)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意见的一致性越高,他表达意见的意愿就越高。

(3)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意见的一致性降低时,“对孤立恐惧”就会提高。

(4)惧怕社会孤立个人,更倾向于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

(5)惧怕社会孤立个人,更倾向于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

(6)越多的人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实际意见的公开表达就会越多。

(7)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越高的大学生,他表达意见的意愿越趋向于呈现极端的方向。

(8)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越高的大学生,他意见的公开表达越趋向于呈现极端的方向。

2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      2.1抽样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就来自2008年12月北师大资源学院一女研究生跳楼自杀这一事件所进行的问卷调查。

之所以选择这一事件进行沉默螺旋假设检验,首先是因为这个议题具有社会性,轰动性,不是一个私人的事件,其次因为这个议题具有很明显的道德成分,毕竟自杀在中国一直存在一个道德问题,再其次这个议题具有其争议性,不同的学生对此各执一词,最后是这件事在学校里乃至社会上传的沸沸扬扬,是一个公众事件。

我们在上学期末12月底到1月中旬期间完成了数据收集,按照师大男女3∶7的比例发放了一共200份,其中研究生100份,本科生100份。

总共收回有效样本为189份,由于这份问卷中的问题大多是有关概念、态度以及观念的测量,所以为了保证最终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在我们班发放了20份问卷作为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改进了问卷,增强了问卷中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在最终的189份有效样本中,分布情况如下:   今年是否毕业的学生:毕业的有76份,还没到毕业年级的有112份,百分比约为40∶60。

男女比例:35∶65。

家庭月收入:共分有1000元以下到10000元以上五个级别,M=4000元—6000元。

教育程度: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48;5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