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100例疗效观察

小儿发性腹痛(RAP)是一种症状突出、体征模糊、病因隐匿的腹部综合征,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因其反复发作,长期持续,常规治疗得不到理想疗效,使家长和患儿精神紧张及焦虑,并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作者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性腹痛100例,疗效较为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其中男39例,女61例(男女之比1:1.6),发病年龄3~15岁(3~5岁18例,6~10岁48例,11~15岁34例),平均9.8岁;病程3个月~3年;喜食冷品、饮料类59例(59%)。均符合文献诊断标准[1]:(1)腹痛病程超过3个月;(2)疼痛为非特异性间断发作,很少表现为绞痛;(3)疼痛部位多在脐周、上腹或无固定范围,腹部查体可有脐周压痛或无异常发现;(4)可伴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1.2 临床特征。

100例患儿均表现为发作腹痛,多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不等,多数能自行缓解或在热敷或按摩后缓解;疼痛可每周或每月发作数次,以晨起多见,常于空腹或进餐时为甚;疼痛以脐周为主,少数为胃脘疼痛,其中伴有呕吐26例;面色苍白、出汗9例,腹泻18例,腹胀9例,便秘21例。舌质淡红或暗,苔簿或腻,脉弦或弦细,中医辨证属肝气犯胃者18例,脾胃不和34例,脾虚气滞48例。所有病例在发作间歇期均表现正常。

1.3 辅助检查

10例行纤维胃镜检查,3例示慢性浅表性胃炎,2例示十二指肠炎,1例示十二指肠溃疡。22例行胃电图检查,4例示浅表性胃炎,1例示胃溃疡。12例行脑电图检查均未提示异常。56例行B超检查亦未提示异常。18例腹泻者大便检查异常

1.4 治疗方法。

四逆散为主方加味:柴胡、白芍、丹参、白术、茯苓、米仁各6~8g(5岁以下6g,5岁以上8g)、神曲1块、枳壳4g、甘草3g、痛剧者加元胡6~8g,胃纳不振者加谷麦芽各6~8g,呕吐者加姜半夏6g,腹泻者加山查炭6~8g、煨木香3~4g,便秘者加制大黄5~6g。每日一剂,水煎二汁,分二次服。15d为1个疗程。本组病例服药时间最短15d,最长30d,平均18d。同时对喜食冷品者,尽量不吃或少吃冷品,对便秘者给予调整饮食结构。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