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肠癌手术乙状结肠造口的设计

【摘要】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乙状结肠造口设计方法。方法 总结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对27例患者施行术前造口定位,应用腹膜外斜行隧道的方法进行乙状结肠造口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4年,无造口狭窄,造口回缩,造口旁疝,肠梗阻的发生。结论 注重乙状结肠造口设计术前造口定位,改进手术技巧,使造口便于自我护理,最大限度地防止各种结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低位直肠癌乙状结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直肠癌;外科手术;肠造口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手术只是救命目的,而要求提高手术后的生存质量,特别是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后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俗称人工肛门术后肠管改道,粪便从腹壁人工肛门处排出,不能自主控制。这本身就是对患者身体外形及自尊方面的一个打击。加上因造口位置及术式设计不佳,导致造口粪漏、皮肤溃疡,造口旁疝、肠梗阻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使患者感到羞愧、自卑而悲观厌世。这就要求我们外科医生在行Miles手术时,对乙状结肠造口设计加以关注,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此我们对乙状结肠造口的位置选择、手术设计加以改进,自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此方法行低位直肠癌乙状结肠造口术27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43~89岁,中位年龄56岁。肿瘤均距肛缘4 cm以下。其中低位直肠癌18例,肛管癌7例,直肠恶性黑色素瘤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全结肠镜检查,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

1.2 方法。

1.2.1 术前造口定位 术前1天备皮,洗澡。患者取平卧位,选择左侧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上1/3交界处,左腹直肌处脐旁平面为造口位置。然后再让患者取半卧位,坐位,站立位,下蹲位观看自己的造口,调整合适的位置,以能看到造口为原则,用记号笔做好标记。

1.2.2 手术方式 腹膜外斜行隧道乙状结肠造口。在术前标记好的造口位置上,以患者乙状结肠肠管半径为准,一般约2.0 cm,圆形切除皮肤,皮下组织至腹直肌前鞘。在腹腔内,将乙结肠拉至左结肠旁沟处。用一把大弯血管钳从侧腹膜斜行穿过左腹直肌后鞘,再分开左腹直肌穿过腹直肌前鞘至腹壁皮下组织。大弯血管钳扩开斜行隧道,把乙状结肠从腹膜外途径的斜行隧道拖出。最后将乙状结肠造口肠管与腹壁皮肤一期缝合一期开放。

2 结果。

2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造口便于患者自己护理,无皮肤溃疡、湿疹、粪漏的发生。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4年,无造口狭窄,造口回缩,造口旁疝,肠梗阻的发生。2例根治性切除的病例局部复发,分别于术后15和18个月死亡。3例发生肝转移,分别于术后16、20、23个月死亡。

3 讨论。

设计作为一种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其含义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设计要以实用,有效为最终目的。多数患者直肠癌并不恐惧,但对直肠癌术后的人工肛门却很难接受。术后大便从腹壁排出,患者的生活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让患者甚至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但对于大多数外科医生来说,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是低位直肠癌肠管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及术后五年生存率等[1],往往是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人工肛门设计。而Miles手术的成功,取决于原发病的治愈和造口是否便于自我护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外科医生要重视人工肛门设计,使人工肛门能顺利通过成形大便,易于自我护理,让患者愿意接受。以往的乙状结肠造口,多是在左侧腹壁脐旁选择一造口位置,将乙状结肠呈直线直接拖至体外。虽然这样行造口没有什么原则性错误,但有很多欠妥之处。如造口位置没有预先设计好,有可能造成术后造口患者看不到,不便于自我护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痛苦和麻烦。又如造口在腹直肌外侧,形成了腹壁的薄弱点,易形成造口旁疝。据统计资料显示,造口疝的形成往往与施行结肠造口手术时的某些缺陷有关[2]。因此我们要重视乙状结肠造口设计,尽量避免手术操作带来的缺陷,预防各种结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