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六师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与对策

摘要 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产业结构的聚合效益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本文从三次产业结构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以及农产品结构等几方面分析农六师产业结构中的问题,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结构效益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调整 结构效益      一、农六师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整体效益不能发挥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六师经济总量有显著提高,经济整体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在不断上升,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纵观二十多年的发展,农六师经济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主要是第一产业比重偏大,第二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整体效益不能发挥。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在50%左右徘徊,2005年同期比较,比兵团高出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46.2%降低到2005年16.0%,比兵团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少10个百分点。农六师人均GDP指标在不断上升,从纵向看2000年、2005年分别为6236元、11516元,2005年是2000年的1.85倍。但横向比较,兵团人均GDP指标2000年、2005年分别为7452元、13325元,比农六师同期多216元和1809元。2004年农六师经济总量在兵团排名第三,人均GDP排名仅第九位。由于农六师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农六师经济整体质量不高。      产业经济学理论表明,产业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发展,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在工业化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整个国民经济农业为主,呈现“一、二、三”产业总体格局。在工业化中期,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第二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呈现“二、一、三”或“二、三、一”总体格局。在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呈现“三、二、一”格局。通常以人均GDP指标划分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GDP1000—3000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按农六师2005年的人均GDP11516元,约合1421.7美元,农六师经济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相对应合理的产业结构为“二、一、三”格局,但农六师为“一、三、二”,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比重过低,二产对一产的拉动作用和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产业结构的聚合效益难以发挥。   从农六师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现状,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比较,不难看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高,劳动力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低,劳动力比重偏小。表现出农六师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工业基础薄弱且发展缓慢,对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导致产业间的关联性不强,结构效益低下。与兵团的三次产业结构相比,农六师第一产业偏高,第二产业偏低,这种产业结构,不仅暴露出农六师经济的脆弱性,而且影响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是导致整体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2005年农六师人均GDP按1980年汇率计算约为1000美元左右。      (二)农业结构层次低   产业经济学里理论表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这种联系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依存性。农林牧三结合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合理生态系统的客观要求。世界各国发展趋势表明,畜牧业生产占有越来越大比重,这一趋势要求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种植业中水果、蔬菜和经济作物比重不断提高,畜牧业中提供低脂肪、高蛋白畜产品的畜种比重日益增加。从农六师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种植业比重最高达到90%,最低接近70%;畜牧业比重没有超过20%,在波动中小幅提高,与种植业交替变化;林业和渔业的比重一直过低,从1990以来的近十五年中没有超过2%。从农六师农业内部结构看,种植业比重过高,畜牧业比重不大,林业和渔业的比重过小,农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三足鼎立”的局面没有形成。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