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女童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造就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留守女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已有的研究很少针对留守女童及其问题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留守女童的田野调查。对当地留守女童教育、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留守女童问题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女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C913.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5—0041—09。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指群体就产生了。据估计,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有几千万,其中,女童数量超过一半。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对各种妇女儿童问题、“三农”问题的重视,有学者、社会媒体开始关注有关“留守儿童”问题,许多地方都在探索解决的方法。但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问题现状的描述、基本情况分析等,几乎没有从性别视角去分析留守女童存在的问题。地处西南内陆的贵州省,由于资源匮乏,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成了该省农民寻求发展的主要途径。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女童的田野调查,探讨和分析当地农村留守女童存在的问题,以求探索出解决农村留守女童的有效对策及措施。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研究在田野调查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会等方法收集资料。依据经济状况,将黔东南州所辖县(市)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中按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一个县(市),然后对所选中的县(市)所辖的乡镇又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在处于上等层次的县(市)中按简单随机抽样原则在其所辖的处于上等发展水平的乡镇中抽取一个乡镇作为我们所要调查的乡镇,最后按此方法选择我们要调查的样本村。

在选中的调查地,走访了黔东南州、麻江县、雷山县等当地教育局,以及凯里市旁海镇、麻江县宣威镇、雷山县桃江乡等地政府和当地的部分中小学。召开了10场专题座谈会,访谈了乡镇级以上干部10人、村级干部12人、3位乡镇教育辅导站站长、5所学校校长,部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并深入部分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个案调查,与其监护人、老师和本人进行了深入交谈。在选中乡镇中小学按随机抽样原则选取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抽取样本525个。其中,发放留守学生问卷231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发放非留守学生问卷294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由于“留守儿童”的内涵常常不是专指处于儿童期的孩子,而是泛指留守孩子,所以本研究采用“留守女童”、 “留守男童”和“留守儿童”等泛指。

本研究对象概况如下:

(1)性别构成:在所有问卷调查对象中,男童53.3%,女童46.7%。其中在留守儿童中,男童占50.7%,女童占49.3%;非留守儿童中,男童占55.3%,女童占44.7%;留守小学生中,男童占48.0%,女童占52.0%;留守中学生中男童占53.2%,女童46.8%。

(2)年龄构成:问卷调查调查儿童及被调查留守女童年龄构成见表1。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8岁,平均年龄13.2岁。

(3)分布区域:被调查女童中,凯里36名占15.9%,雷山85名占37.6%,麻江105名占84.1%,其中住校女童占53.7%,未住校女童占46.3%。这些被调查女童中中学生占57.1%,小学生占42.9%。

(4)家里排行:见表2,被调查留守儿童在家中排行次序,留守女童是老大的占58.8%,而留守男童占49.5%,比留守女童是老大少9.3%。

(5)留守儿童监护类型:被调查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祖辈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和其他亲友监护四种类型,如图1所示。其中,祖辈监护占主要地位,占70.9%。在同辈监护中,由姐姐作为监护人的比例较高,占同辈监护的64.3%,如图2所示。在监护类型上,留守儿童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学生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性别、留守儿童学生类型(小学,中学)、留守女童学生类型(小学/中学)等自变量与监护类型相关关系见表3。留守女童中,中学生自我监护类型比例高于小学生

二、黔东南州农村留守女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非留守儿童留守男童相比,黔东南州农村留守女童生活与教育处境处于相对劣势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留守女童回答曾经有过跟爸妈到外面读书的比率要低于留守男童对于该问题的回答,且在有没有跟爸妈到外面去读书上,男女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表4所示。

尽管贵州省总体上和其他很多省份比较起来还是比较落后,但近几年当地的通讯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哪怕在很边远的山区都通了电话。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打电话是当地留守儿童父母联系的主要手段,占双方沟通方式的97.8%,通话的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学习、安全、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回答爸妈打电话最关心的是学习的留守男童比例要比女童认为也是学习的比例要高,而回答是安全的比例女童男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不同性别儿童的不同期望。与非留守女童学习上有父母管教相比,留守女童则相对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如表6所示:留守女童平时学习无人管高达25.9%。

通过留守与非留守女童在对“你的成绩怎样?”这一问题的回答统计分析,见表7。我们发现尽管留守女童处于中上等以上成绩的比率要较非留守女童高出11%,但处于下等成绩的非留守女童要较留守女童低4%,且成绩好坏与女童类别(留守女童/非留守女童)存在相关性。

可见,父母是否外出女童的学习成绩影响是存在的,留守女童在回答“你觉得爸爸妈妈在的话,你的成绩会不会有变化?”这一问题上,有57.8%的被调查留守女童都回答会好点。当问到“你觉得父母外出,对你哪个方面影响最大?”时,要求学生在生活、学习、心情、身体健康、没有影响、其他等几个选项中作出回答,32.4%的被调查留守女童认为是学习。这进一步证实了父母外出留守女童学习上的影响是负面的。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尽管留守女童的学习兴趣好于留守男童,但在留守女童内部,留守小学生留守女中学生在学习兴趣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好于留守中学生,见上表8所示。

留守女中学生非常不喜欢读书的比率比留守小学生高2%;留守女中学生中很喜欢读书的仅占35.3%,比留守小学生低30.1%。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女童越来越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低期望值,这对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她们学习的激情明显下降。

在对留守儿童的统计分析中,还发现性别对儿童一周费用的多少也有明显影响。留守男童的费用平均为17.4元,留守女童的仅为11.3元。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在被调查留守儿童中,留守女童在家。

中是老大的百分比(58.8%)高于留守男童在家中是老大的百分比(49.5%)。在监护类型——同辈监护上,由姐姐监护的比由哥哥监护留守儿童高出28.8%,且这些同辈监护人也同他们一样是留守儿童,这种双重身份要求她们既要照顾好自己,也要管好弟妹,这样导致她们在父母外出后劳动量比以前增加,劳动时间比以前加长。

我们在当地访谈调查时,一个15岁的留守女童的口述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黔东南州农村很多留守女童当前的生活与教育状况。

“我叫陈××,今年15岁,现在读五年级。父母都去打工了,家里有年老的奶奶和两个弟弟。我爸妈去打工几年了,家里一般有事都回来的,比如前久点(不久前)我公(爷爷)死的时候来家,这刚(现在)他们又去了。爸妈不在,觉得身边没人照顾我们,有时候很寂寞,有哪样心事也不晓得跟哪个讲,爸妈一般到过年才回来。他们在浙江打工,不过经常打电话来家,他们要我多做点事情,奶老了,那两个弟又调皮,叫我管到他们点。我哪点(怎么能)管到他们哦,他们各自在家玩,天天看电视,学习又差。我没想让我爸妈去打工,但要是在家又没得钱给我们读书,他们去了我又要着自家做多多的事情。比如,掏豆啊、砍柴啊,还要喂马,由家了还要煮饭,那两个弟又不听话,帮不到我什么忙。奶也讲叫我少做点事。事情多很你不做咋搞噢。平常在家哩,我们吃油炒饭,也吃酸汤菜,这刚(现在)嘎(肉)太贵了,只得点油吃。我爸妈在家的时候也不大管我,不在的时候我也没要哪个管。他们只是爱压(管着)我家两个弟写作业,我各自己写。这刚(现在)我们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上课,要是有作业我都在学校写完了才来家。来家了该做哪样都做哪样,我的成绩也是将就呀。作业也没得哪个辅导,做的(得)到就做,做不到的第二天问老师……”。

可见,当前黔东南农村对待子女教育问题在性别上仍存在着差异,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女儿的关心(特别是学习方面)较对儿子的关爱要少。在同样的外出务工家庭中,农村留守女童所处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与其兄弟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如不加以解决,将影响这些留守女童性格的发展以及对自我发展的期望。

2.黔东南州农村留守女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留守男童具有更强烈的亲情渴求。

情感沟通在建立亲子感情、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和亲社会行为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良的沟通方式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黔东南州农村调查发现,由于当地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地点多在外省,不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留守儿童父母分离的时间都很长,一般都在一年左右,有的甚至更长。即使回家,在家停留的时间也非常短,大多是春节在家呆上半月左右。因此在外务工的父母和留在家乡的子女之间就主要靠一些间接的方式联系和沟通。而对于儿童来说,又正是需要父母的年龄阶段,所以孩子们都非常想念父母。如表9,回答非常想念的留守男童留守男童的62.3%,对于留守女童来说,这一比例更高,达到77.9%,在所有的被调查留守女童中,对父母都有想念之情,只不过是想念的程度不同而已。进一步分析发现,留守儿童性别与“你想念父母吗?”存在相关性,可见,留守女童父母亲情比男童有更高的渴求。

在对问卷中相关问题统计分析时发现,留守女童在回答“梦到爸妈”问题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0,回答经常梦到爸妈留守女童比例(23.5%)要高于留守男童对这一问题回答的比例(11.5%);回答梦到过爸妈的比例,留守女童更是高出留守男童16.8%;只有14.7%的留守女童回答不会梦到爸妈,且比留守男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低9.3%。可见父母外出后对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的心理还是有影响的。

留守女童来说,他们的父母除了寄回少部分生活费外,由于时间及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极少回家看望,与非留守女童父母陪伴相比,大部分留守女童孤独地生活着。留守女童与非留守女童在遇到不高兴时倾诉的人,以及遇到困难告诉谁上存在差异。如表11、12所示,

留守女童在不高兴或遇到困难时更多的是求助于同学或朋友,而对于非留守女童来说,则主要是寻求父爱和母爱的保护。进一步考察分析留守女童对“不高兴时倾诉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见表13,我们发现在留守女童这个群体中,留守小学生留守中学生在遇到不高兴时倾诉对象上有着显著差异。择同学或朋友作为倾诉对象的留守中学生占62.0%,比留守小学生高出了33.7%。对于留守中学生来说,选择监护人作为倾诉对象的较少,仅占8.0%,比留守小学生低13.7%。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上的需要也越多,对父母亲情的渴求也越高。然而根据前面分析发现黔东南州农村主要是祖辈监护类型,这些监护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甚至很多都是文盲,无法满足留守女童(特别是留守女中学生)心理上的需要。

留守女童最主要的倾诉和求助对象是朋友或同学,对于非留守女童来说,爸爸妈妈是首选,其次才是同学或朋友。这说明父母确实是学龄儿童的主要情感依赖对象。但父母的长期外出使得留守女童不得不把同学或朋友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情感支持者。如果可能的话,大部分留守女童都还是希望能够同父母生活在一起,并且留守女中学生在这方面比留守小学生表现的更为突出,见表14,在回答“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吗?”这一问题上,留守小学生希望父母外出打工的比例较留守中学生高出31.4%,不希望父母外出留守女中学生比例高达54.9%。

由于祖辈监护类型中祖辈无法分出精力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也没有主动和孩子沟通思想的意识,很多由祖辈监护留守女童都会有孤独感,而在学校的话,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同伙伴交流,如表15所示在对住校住家的态度上,留守女童认为住校好的比率要高于非留守女童

留守女童父母长期无法进行情感沟通,逐渐长大的留守女童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曾有的依恋、亲情与体谅也就越来越淡漠。在长期缺少亲情的环境中,情感饥渴的留守女童容易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交朋结友等方面,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不加以重视,将影响到她们的健康成长。

三、原因探讨。

在分析留守儿童原因上,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当然,在对黔东南州农村留守女童的问题探讨上,我们也不否认这一因素的存在,但这里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一大环境下的普遍性的原因,而重在对当地地域性等原因的探讨上。

在祖辈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下,黔东南州农村女童(特别是留守女童)并没有得到和男童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对女孩教育的不重视传统在黔东南州大多数农村依然存在,传统的“养儿防老”、“女儿是别人家的人”等观念仍影响着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相当多的当地农村家庭仍然把儿子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在当地农村,只要有条件,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都会考虑把儿子带到身边跟着自己到务工地读书。在我们调查的大部分黔东南农村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的观念中:儿子。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