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模式对长三角竞争力影响实证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种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 毕业论文网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概述      江苏经济发展模式充分体现在苏南地区的发展中。“苏南模式”最初指的是以乡镇政府为主导,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其所有制主要形式为集体经济。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苏南乡镇企业渐渐暴露出产权不明、政企不分等一系列问题,“苏南模式”似乎即将自我终结。九十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经过对内进行产权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后,抓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机遇,为“苏南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有的学者将其称为“新苏南模式”。浙江经济发展最初表现为“温州模式”,即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独特经济发展方式。九十年代中期之后,温州模式在制度、技术、市场和产品方面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从温州向浙江全省扩散,演变为“浙江模式”,民营经济走上了品牌化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综合发展道路,在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下,浙江的产业链开始向省外甚至国外延伸。   上海的“浦东模式”产生于九十年代,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在体制创新和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大量吸引外资,很快形成一种面对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上海模式经济发展中强调建立高度规范和高度开放的市场体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通过吸引大量外资来引入和借鉴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   三地的经济发展模式虽各有不同,但均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非国有经济发展。江苏最初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乡镇企业,而浙江则是以市场为主导发展民营经济。前者是以集体产权为主,后者以私人产权为主;前者由政府干预,而后者多出于市场自发形成。但自九十年代以来,江苏的民营经济也日益壮大,据我国工商联对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结果显示,2003年全国33%的上规模民营企业分布在浙江,是全国民营企业最多的省份,而紧跟其后的正是以乡镇企业发展著称的江苏,拥有全国21%的上规模民营企业。   2、开放经济发展。我国八十年代后期实行沿海开放战略,长三角地区开放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上海凭借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展现出极大的“向心力”,2004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5.41亿美元,增长11.8%,出口总额735.2亿美元,增长51.6%;苏南乡镇企业受上海经济辐射的影响,抓住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达92.04亿美元;浙江是继广东、上海、江苏之后的第四大外贸大省,2004年贸易顺差居全国第一位,一般贸易量也居全国第一位,出口581.6亿美元增长39.8%,实际利用外资97.46亿元增长22.6%。   3、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发展。三地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演进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农村工业化的日益发展。江苏乡镇企业发展推动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被一些学者称为“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体化”;上海随着九十年代以来的大力开发,农村迅速城市化,特别是浦东地区的开发已成为城市化农村工业化的经典案例;浙江民营经济的活跃发展,掀起一股造城进城的热潮,一批有较强专业特色和经济辐射功能的新型城镇迅速建立起来,推动农村民营经济发展。   目前,这三种经济发展模式还在不断演进、变化,各模式孰是孰非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将针对经济发展模式中非国有经济、外向型经济城市化农村工业化这几方面,选取相应指标,以长三角15市(上海、南京、苏州、常州、无锡、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和舟山)为对象,考察经济发展模式长三角竞争力的影响。      二、经济增长方式对长三角竞争力影响实证分析      1、长三角15市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分析长三角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大小。假设某区域第i个产业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该区域i产业经济规模为ri,0,末期(截止年t)经济规模为ri,t,以R0,Rt表示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ri,0与ri,t表示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i个产业部门的规模。这样,在[0,t]时段内该区域i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可以分解为:   G=ΣGi=Σri,t—ri,0=RS+PS+DS(1)   RS=ΣRSi    =Σri,0•(Rt/R0—1) (2)   PS=ΣPSi    =Σri,0•(ri,t/ri,0—Rt/R0) (3)   DS=ΣDSi    =Σri,0•(ri,t/ri,0—ri,t/ri,0)(4)   RSi称为份额分量,指区域i产业部门如按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PSi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指区域部门比重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或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此值愈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愈大;DSi称为竞争力偏离分量,是指区域i部门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i部门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则说明区域i部门竞争力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经济增长方式对长三角竞争力影响回归分析。竞争力偏离分量包含的内容很广,可概括除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之外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对竞争力偏离分量进一步分解十分必要。为了考察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也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15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因变量,引入以下6个指标为自变量:      非国有经济比重(F)=非国有经济企业从业人数/总从业人数   城市化程度(C)=城市人口/总人口   外贸依存度(W)=进出口总额/GDP   外资依存度(Z)=实际使用外资金额/GDP   外资工业产值(G)=外国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   农村工业化程度(N)=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乡村劳动力总数   其函数关系为:   DSj=f(Fj,Cj,Wj,Zj,Cj,Nj),j代表地区   为了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线性关系,可将等式两边取对数,得到计量模型:   lnDSj=α0+α1lnFj+α2lnCj+α3lnWj+α4lnZj+α5lnGj+α6lnNj+ε(5)   对(5)式进行回归,删除不显著的指标,最终得到表2中的回归结果。由结果可知,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对长三角竞争力的75%进行解释,主要是由于外资和外贸的作用;江苏和上海竞争力主要是由于外贸的拉动,其他相关因素对竞争力大小的影响并不明显;浙江竞争力因素较为复杂,因此经济发展模式只能解释其中的59.6%,主要与外资产值有关,而农村工业化和非国有经济虽然与竞争力有一定关系,但其作用并不显著。      三、结论      长三角地区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在长期的发展演化中,不断彼此融合,在对竞争力的影响方面,虽秉承了各自的特点,但更大程度上却逐渐显现出相似的共性。对于江苏和上海来说,外资、外贸和乡镇企业与其竞争力有关,但作用最明显的是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而对于浙江,民营经济、外资以及农村工业化均与竞争力相关,但只有外资产值比重对其竞争力的影响较为显著。由此可见,不论是苏南模式浙江模式,还是上海模式,外向型经济因素均对该地区竞争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超过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村工业化为地区发展带来的优势,成为影响竞争力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