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节的印记 孟氏春秋的“中国印记”

核心提示:   •“一部家族史,半部中国史”,这是解读孟晓苏家族四代风云变迁之后让记者发出的感慨。

孟氏春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四代人相继见证和亲历了中国的重大转折时期,这部家族史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商脉。

•走进这个家族,你会领悟到“家”是“国”的根本,“国”是“家”的延伸,正像孟子所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   •走进这个家族,您会感受到“中国印记”在四代人的背影中凸显,家国大业在四代人的努力中坚守,就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从孟晓苏的家事中加深了坚持一个中国的认知。

•这,正是《祖国》杂志对话这个家族的精彩之处。

采访孟晓苏,是在北京远洋大厦的4层,北京早春和煦的阳光透过玻璃使室内显得更加宽敞明亮,办公室的环境和他的主人一样大气而考究。

和孟先生的会晤是很轻松的,虽然从政多年,他的学者气息依然浓厚,儒雅幽默的言谈,加上眼镜后那双睿智的眼睛,自然成就了一种大家风范。

对话孟晓苏,翻阅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很容易被他那种饱含爱国情结和极富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所感动。

父辈传奇:祖父与父亲在同一战场打仗,成为对手      孟氏观点:“这不是一场父子之间的战争,而是兄弟之间的战争,是二种观念之间的战争。

”   关于父辈的传奇经历,孟晓苏总是先从战争讲起。

孟晓苏的祖父孟昭琳是国民党将军,父亲孟宪成则是革命军人。

淮海战役时,时任国民党许昌部队联勤司令的孟昭琳与随刘邓大军南下的儿子孟宪成在同一战场上打过仗。

因为政见不同,这以后孟宪成孟昭琳多年断绝了往来。

孟昭琳并未跟随蒋介石去台湾,而是在上海教书直到终老。

“60年代初的一天,父亲接到一封信后哭了”,孟晓苏这时才得知祖父去世了,没有与祖父见过面成为他儿时的遗憾。

孟晓苏曾把这段故事讲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听,克林顿听后很感慨,说:这么说那场战争是父子之间在打?孟晓苏说,准确地说是兄弟之间在打。

这段由他的家事诠释的中国近代史,让这位美国政治家加深了对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坚持一个中国缘由的认识。

克林顿后来曾应邀访问台湾,大陆各方面都没有劝阻住。

在被克林顿称为“朋友”的孟晓苏的规劝之下,克林顿孟晓苏为他起草了台湾之行的演讲提纲。

在那次颇为奇妙的访问中,这位美国前总统一路大讲“坚持一个中国”,“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不支持一中一台”,给了台独势力当头棒喝。

孟晓苏在访问台湾期间也大受欢迎,台湾媒体称他是“血管里流着国共两党的血”。

解放后,孟晓苏的父亲孟宪成被派往苏联留学,学习舞台美术,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著名艺术家。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大部分舞台场景设计都是孟宪成完成的,“东方红”三个字也是出自孟宪成的手笔。

十年“孟师傅”:成功的背后,是他丰富的人生历练      孟氏观点:“十年的工厂生涯让我学会很多,形成了重要的人生理念和处事风格,我对工人有着深厚感情。

”   讲到自己,孟晓苏经常会说:“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他的名字是因1949年出生于苏州而得名。

几个月后,还在襁褓中的孟晓苏便随父母辗转到了北方,4岁时到了北京。

14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和现在都很有名的北京八中。

这样的顺境本应一直伴随他的成长,没想到临近初中毕业时,一场文化大革命就将孟晓苏的高中梦与大学梦都打得粉碎。

现在回想起这段时光,他淡淡地说“没有什么可抱怨,那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从他的话语中看到了他性格中的豁达与宽容。

经过两年的文革生活,孟晓苏选择进入北京汽车制造厂。

18岁的他成了一名汽车制造厂的模具钳工,18磅重的大锤在他手中抡得飞星走月,一干就是十年。

1977年,高考恢复时,他考进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

“我在大学里是身上有很浓厚工人气的学生。

”回想起十年零十天的工厂经历,孟晓苏说那是一辈子的财富。

20多年后他执掌的中房集团有几万名员工,这段工厂经历对他以后作为企业家的生涯有着深深的影响。

八年“孟秘书”:走进中南海,亲历中国改革大潮      孟氏观点:“我跟随在万里这位改革先锋的国家领导人身边,深受中央领导同志高风亮节风范的影响,使我在政治上、思想上更加成熟。

”   80年代初,孟晓苏的人生经历着又一个转折,中央办公厅需要秘书,仪表堂堂的孟晓苏被选中,33岁的他来到中办,被直接分配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当秘书,此后7年半时间,他一直跟随在万里这位堪称是中国改革开放先锋与闯将的国家领导人身边,目睹并经历了那个时代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制定出台的过程。

谈到与领导工作时的情景,孟晓苏记忆犹新:“有一年陕西安康发大水,损失惨重,万里同志叫我通知铁道部准备专列,说他马上要去现场,李鹏同志也一同前往。

到了安康,两位首长亲临一线慰问群众,参加抢险和部署救灾,并当场撤了工作中失职的行署专员,其心系百姓的亲民作风和杀伐决断的处置能力令人折服。

接着,领导同志又去了陕北老区,在延安周恩来住过的窑洞门前,李鹏跟我说起当年邓妈妈带着他也住在这里,这时我才知道李鹏和周总理的那段历史。

”   在中南海,还有一位领导给孟晓苏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时任中办副主任的温家宝一起在小食堂和这些秘书们吃了5年饭。

在中南海那段日子里,孟晓苏广泛接触工业、农业、科技等各方面的工作,参与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也深受中央领导同志高风亮节风范的影响,他在政治上、思想上更加成熟。

“孟博士”学有所成: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孟氏观点:“师生4人当年的预期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已经变成国家正在进行的实践。

”   由于多年接触的都是牵动全局的经济工作的大事,又直接参与并俯瞰了许多经济改革的实践,做过国务院领导秘书的他越来越感到理论的重要。

征得万里同意,孟晓苏于1988年再度考入北大研究生院,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萧灼基、刘方域的在职研究生。

攻读期间,和孟晓苏同时拜入这几位教授门下的还有两位同学,一位是现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一位是现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潮。

做毕业论文时,孟晓苏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战略问题》,他在其中写道:“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没有多少石头可摸,没有理论指导就不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并得出结论: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李克强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李源潮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企业集团的发展路径》。

孟晓苏这篇论文是他在国务院亲历经济改革决策的积累之作。

1991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这篇主张“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的论文发表在《管理世界》杂志上,引发了对“市场取向改革”的一场激烈争论。

并扣以“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陷改革于灭顶之灾”的帽子。

孟晓苏戏言,自己险些成为了“先烈”。

很难想像在邓小平第二次南巡之前能有如此鲜明的坚持改革观点

孟晓苏显然是其中的先锋人物之一。

“孟总”的地产力量: 引领中国地产未来走向      孟氏观点:“引进国外盛行的房地产投资基金“瑞茨REITS”,为廉租房业务的迅速发展寻找到广阔的资金来源。

”“2010年房价继续上涨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供应紧缺,二个是结构失衡。

”   1992年,孟晓苏进入中房集团,成为中房集团的总裁。

从商后的他显然更热衷于公共政策的探讨,其身份使得他成为中国房地产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话语在更大层面上可能直接导致当前房地产政策的制定。

孟晓苏说:“这些年提出的发展建议一般都是在半年到一年左右变为政策。

”   从事企业工作之后,孟晓苏积极研究产业发展理论,用于指导行业发展与企业经营。

他提出的“房地产周期性发展理论”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他带领研究发明的“中房指数”已经成为观察行业发展的重要景气数据,由中房指数系统发展起来的“搜房网”,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房地产门户网。

他是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的专家之一;他所提出的将房地产业列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议很快被国家以文件形式确立下来;孟晓苏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在中国发展廉租房建设、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历经几年终于被国家采纳。

孟晓苏的“REITS”观点引起广泛关注,他及时提出引进国外盛行的房地产投资基金“瑞茨REITS”,通过向社会发行的持有收租物业的基金,增强运营廉租房的能力,为廉租房业务的迅速发展寻找到广阔的资金来源。

对于2010年的房价,身为中房理事长的孟晓苏则持看涨的态度。

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2008年的低迷后,从2009年开始反弹飙涨。

孟晓苏认为,房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供应紧缺,一个是结构失衡。

“目前市场的开发投资特别是土地购置还是增长过慢甚至是负增长,开工也在下降,政府在这个时候还在限制土地供应,会进一步限制市场的发展;同时,面临供不应求造成房价上涨,政府又进一步采取紧缩银根的紧缩政策,今年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

孟晓苏表示。

“孟幸福”的转身:再次扛起金融大旗      孟氏观点:“我是企业家,但我又不是纯粹的商人,正如人们所说,某些时候我的思考方式更像是公共知识分子。

”   孟晓苏,这位昔日地产界的大佬,这位屡屡向国家高层贡献改革建言的知名企业家,而今新的身份是幸福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57岁再创业。

从对金融创新出点子,到真正步入金融领域,从“旁观者”变成“当局者”,他会以何种思维去实践金融创新理念呢?   作为一个有着长期从政经历并曾经身居高位的企业领袖,孟晓苏在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控制企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作为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学者型企业家,孟晓苏又有一般金融保险家所不具备的儒雅气质和远见卓识。

这两种背景的综合使孟晓苏和他领导的幸福人寿在不事张扬的状态下,仍然发挥着前瞻性的影响力。

他提出引进“反向抵押贷款”保险产品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视。

“反向抵押贷款”又被人称为“倒按揭”,是一些发达国家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的成熟产品。

社会上近年也掀起对这种“以房养老”新模式的热议,很多人愿意响应与参与。

幸福人寿成立起来,使人们更加盼望“反向抵押贷款”产品能在中国早日实现,为缺乏养老保障的中国老年人多提供出一种养老方式的选择。

这一次,孟晓苏又走在了时代前面。

下一代的希望:从儿子身上看到家国梦想      孟氏观点:“我们孟家几代人都是站在了国家的中心点上,父辈经历着战争时期,我亲历了改革开放,儿子在香港经历着金融风暴,这就是我们的家国梦想。

”   儿子孟晓苏的希望, 同样有着非常优秀的表现,以第二名的成绩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第一个工作岗位就是伦敦雷曼兄弟公司,却不巧正赶上金融风暴。

孟晓苏儿子说,我们都曾站在了国家中心点上,这一次金融风暴轮到你了,你好好研究一下金融海啸,20多岁经历这样的动荡是好事。

30岁之前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我30岁之前抡了十年大锤,也没有耽误后来的工作和成材,反而丰富了我自己。

30岁以前主要是丰富知识和阅历,当然做什么都要努力。

儿子后来在香港发表了一篇文章:《从金融中心看金融海啸》,这让孟晓苏倍感欣慰。

这时的孟晓苏想起了七年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儿子,我愿你活的灿烂, 生命中扬起理想的风帆,矫健步伐总走在别人前面..... 如今,孟晓苏家国梦想在下一代心中已经点燃。

采访后记:   坐在记者面前的孟晓苏,像静静的深海,因为静水才能流深,厚积才能薄发。

在共和国的成长历史中,孟晓苏这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的时代烙印尤为明显。

他们继承了上一代知识分子改变中国命运的强烈渴望,同时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够站在一个社会的前沿去思考问题,去改变时代的困惑。

从他的父辈到他的儿子身上,同样折射出“中国印记”,孟氏家族四代人的风云变幻中,让人们感受到一股强劲的中国脉动。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