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发展与居民预防性储蓄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 要]对我国居民储蓄消费行为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解释影响我国居民储蓄消费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决定居民储蓄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当期的居民收入,利率对居民储蓄有显著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中的确存在预防性动机的成分,但并不十分显著,此外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居民预防性动机,从而导致居民较高的预防性储蓄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预防性储蓄;金融发展;人均储蓄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1―0003―06      一、引言和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居民收入在快速增加的同时,居民储蓄也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其他指标一样,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

这种态势无论是在城镇和农村,还是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的都较为明显。

导致我国居民储蓄过高的因素很多,学者们从多个方面对我国储蓄现象进行了研究,近几年兴起的预防性储蓄理论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预防性储蓄理论来解释居民的消费与储蓄

所谓预防性储蓄理论(Precautionary Saving Theory)是指风险厌恶(RiskAvemion)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急剧下降而进行的储蓄,这种不确定性由收入的波动造成的。

预防性储蓄理论假设效用函数非二次型,结果得到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储蓄提高、消费下降的结论。

理论认为,储蓄不仅仅是为了在生命周期内扩展配置其资源,同时也是为了对不确定性事件加以保险。

如果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那么消费者就必须进行更多的储蓄,以防备未来收入和支出的剧烈波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