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信”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摘要]“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迅速崛起,各大门户网站微信平台的成功开发运营,刷朋友圈、关注公众账号、转发微信已逐渐成为了网民的“新宠儿”。

在“微信”发展势头强劲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既面临着新的挑战又有着发展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微信”的传播特性,来探讨 “微信”对广播电视媒体影响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微信广播电视影响   引言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不断受到冲击,广播听众以及电视观众急剧流失,年轻一代甚至根本不打开电视看节目更不收听广播,广播电视媒体新闻栏目更面临巨大压力。

抗拒排斥不是应对之道,融合发展创新传播模式才是正道。

面对新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只有充分利用,与之融合,借助新媒体促进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自身发展,才能为广播电视带来更大的影响力。

1.微信传播特性   2011年1月21日,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在腾讯公司横空出世,它就是如今几乎人人在使用的新宠儿“微信”。

四年多的时间,微信用户已经遍布全球,其官方并没有公布具体数字,但是根据第三方的“安丰网”观察:“2014年末的微信使用人数已突破6亿人次。

”它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其自身还拥有多人聊天、位置共享、公众主页、信息共享等功能供使用者使用,这都是传统媒体不能望其项背的,垄断信息的传统媒体时代不复存在。

1.1数字化   微信上所有的数据,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全部转化成数字格式进行加工和存储,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输出,传播方式也主要通过网络。

数字化实质上就是去物质化,广播电视媒体所需要借助的物理媒体微信都不需要,微信所有数据内容的大量复制几乎不需要成本,并且数字化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改,任何拥有计算机和软件操作系统的用户理论上都可以对文本进行加工、传播

1.2超文本化   使用超链接,将各种不同位置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形成网状文本,让用户可以直接切换页面,毫不费力。

这与传统媒体的线性方式截然不同,非线性的超文本超链接使得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瞬间获得,形成庞大的集成数据,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存储、随时建立联系。

超文本也使用户检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数据的处理和传播也更为开放,促进了用户对文本的介入和使用。

1.3打破“中心化”的结构模式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有一种严格的中心化结构模式,层级化、线性传播是它典型的特征。

微信体则打破了这种模式,形成了一种网状传播模式。

在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里,少数媒体主导的格局被多元化的媒体网络所取代,也模糊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身份差异,实现了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充当信息的发布者,比如: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加节目的投票,并将投票结果分享给他人,真正改变了只有官方机构才能发布消息的局限。

1.4参与互动化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信息都是严格的由传播者单方面向受众传送,互动度极低,即便有反馈机制,也是消极被动式的反馈。

微信、微博将互动性深深扎根于其自身内核之中,所有的新媒体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加工和传播中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化媒介使用体验以及更丰富更人性化的选择空间。

1.5小众化、个性化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及其生产的内容都是大众的、同质的、无差的,而微信信息高度碎片化,以便于做到向更加细分的受众、甚至个人推送为其度身定做的个性化资讯,个人可以通过微信制定自己需要的内容和信息

与微博一样,用户可以随时选择关注某账号,或取消对某账号的关注。

在此基础上,微信用户对自己已关注的公众账号可以选择是否接收其推送消息。

微信用户可以关注某一账号,但拒绝其日常的消息推送,而用户仍然可以在想浏览该账号内容的时候随时查看其历史消息。

这种方式,使信息接受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用户的手中。

这也正是微信区别于广播电视很重要的因素所在,如此便可为受众提供更好更人性化的用户体验。

2.微信广播电视影响   2.1微信时代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之困境   2009年之前还是广播电视传统媒体“跺跺脚”网络媒体就“颤一颤”的时代,而如今,广播电视媒体微信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地位岌岌可危。

作为一款利用网络实时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还具有零资费、方便使用和跨平台沟通等功能,比传统媒体相比更加灵活、智能、成本低廉。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微信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更愿意去接受新的传播媒介,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2.2微信时代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的机遇   微信等新媒体给传统新闻行业带来的变革已经在如火如荼的发生,在这种态势下,传统媒体纷纷搭建了自己的公众号平台,跑马圈地式的争取着新媒体受众

继微博之后,即时通讯工具微信的发展极为引人注目,随着社交媒体上的新闻生产日趋成熟,微信凭借它庞大的用户优势,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必争之地。

微信广播电视媒体既存在差异又存在着优势互补点,二者完全可以互利共赢。

如果将微信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良好的融合在一起,二者激发的火花还会创造出一番新的传播生态。

例如微信上的新闻推送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最有效的新闻传播方式,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

首先,微信可以成为广播电视媒体相当重要的信息源,这一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大大拓宽了广播电视媒体新闻来源。

并且微信上存在着一个虚拟的社会,广播电视媒体只要通过微信做好互动,加强舆论的引导,这个虚拟社会就能做到良性运作,对自身发展也是好处多多。

当然,微信是一个新媒体,是一个被受众喜闻乐见的新的传播代表模式。

但是微信中的“新闻发言人”大多数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大多都不够专业,其中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信息的真实性都有待考究,且微信并不具备媒介的运行模式,这也为广播电视媒体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突破口,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可以深入、全面、准确的报道剖析一个新闻事件,这是微信绝对做不到的也无法超越的。

微信信息缺乏深度剖析的能力,也存在太多的假消息与不可靠的匿名消息源。

与此同时,微信的发展就必须又要借助到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来,通过借鉴传统媒体的管理思路,实现良性发展。

再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传统媒体可以打破原有媒介形态上的限制,微信使文字、图片、声音、画面都可以实时呈现给受众

另一方面,以手机为终端,使用户获得信息的费力程度大大降低,让受众信息接收成为和收发短信一样简单平常的行为。

随着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更巩固了用户微信微信公众账号的使用习惯,媒体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吸引更多的用户,并将他们紧紧黏住。

例如,广州电视台新闻类节目《新闻日日睇》、《第一现场》、《广州正点》等栏目均已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即作为获取更多动态信息的工具,也作为微信新闻式的传播载体,将过去冗长的新闻转化为简短的新闻信息渗入到人们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要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互相合作,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微信中寻找线索,在微信上进行简要的新闻报道,在广播电视上再进行新闻事件的详细解读,进行差别化的报道,就可以更好的应对微信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保住自身原有的权威地位。

参考文献   [1]李雅楠.自有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人民网,2010—10—25.   [3]汪艳,李华英.微信新闻传播的现状与前景[J].新闻前哨,2015(1):78—80.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