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消毒丹对湿热毒的治疗

【摘要】 湿热毒为湿热交蒸,酝酿而成,病在气分,有湿热并重的特点,病势较急,病情较重。甘露消毒丹为治疗湿热毒的代表方剂,所针对的病机主要为疫邪湿热留恋气分、弥漫三焦。全方重在清热利湿,兼芳香化气,解毒利咽,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条畅。

【关键词】 甘露消毒湿热清热利湿

1 中医对湿热毒的认识。

历代医家关于毒邪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刺法论》曰:“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认为毒是导致疫病流行的因素,而“正气存内”是“避毒”最有效的方法。后世对毒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发展,有“阳毒”“阴毒”“寒毒”“温毒”之说,如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在《伤寒直格·主疔》中提到“凡世俗所谓阴毒诸证……皆阳热亢极之证”。到了明代中医对“毒”的认识更进一步。如明代吴又可认为疫气即毒,在《温疫论·应补诸症》中说:“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而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对湿温致病有了更系统的论述,认为“疫气即毒”,如其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按语中有“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疫证皆属热毒,不过有微甚之分耳”的论述。此书更注重对于湿热毒的论述,湿热毒为湿热交蒸,酝酿而成,病在气分,有湿热并重的特点,病势较急,病情较重,临床各科都较常见。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疫丹,为叶天士所创,首载于《医效秘传·卷二》。据《医效秘传》记载,清雍正癸丑年间,江、浙一带发生瘟疫流行,当时的地方官请名医叶天士制方救治,叶天士认为是“时毒疠气”适逢“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均发作,1周前因天气突然变热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1]。甘露消毒丹所针对的病机主要为疫邪湿热留恋气分、弥漫三焦。王孟英推崇其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并称其主治范围及辨证的关键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颈肿口渴,尿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2]。

2 组方和方义。

根据《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及《医方集解》“湿在表在上宜发汗,在里在下宜渗泄”的治疗原则,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药,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者相伍清热利湿,两擅其长;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木通为臣,石菖蒲、藿香辟秽和中,宣湿浊之壅滞,白豆蔻芳香悦脾,令气畅而湿行,木通清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热毒上壅咽颈肿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解毒利咽,散结消肿,其中贝母、射干清肺化痰,薄荷叶辛凉透表,共清水之上源,此亦“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之法。诸药相合,重在清热利湿,兼芳化行气,解毒利咽。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条畅。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