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心理咨询行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从业技能、管理与监督机制、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解决的对策包括提高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实践,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机制,整顿咨询机构、净化咨询市场等多方面。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高校 网络 心理咨询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人们的心理困惑越来越多,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

2002年7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正式开始,每年两期的考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心理咨询行业的远大发展前景而纷纷选择了这一职业。

然而,我国培养出的大批心理咨询师并没有促进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蓬勃发展,反而使这一行业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从从业人员角度看   首先,我国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背景较复杂。

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咨询师较少,其余大部分来自于医院的医护人员,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自由职业者等各个行业

他们中的有些人是看到了心理学未来发展的良好前景而从事这一行业的,有些是通过学习心理学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之后希望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帮助别人的,有些将心理咨询知识与现有的工作相结合的。

由于他们的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从业经验不同、从业目的不同,因此,必然会给心理咨询行业带来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对个性、素质和领悟力要求很高的职业,咨询师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成熟的个性品质,不仅能获得来访者信任并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也能帮助来访者探索深层次的自我,并引导来访者不断完善自我,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来源不同,他们的素质和个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有些咨询师素质高、个性好、理论掌握完善,但是还有一部分咨询师个性不成熟,个人素质和能力不够,理论与技术掌握不全面不灵活,导致咨询效果受到影响。

最后,长时间从业者比例较低,经验无法积累。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下的占81.6%,超过五年的5.4%[1]。

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并不太多,这就导致了大部分从业人员的咨询经验没有累积下来就离开工作岗位。

来访者面对的咨询师也多是从业时间较短,资历不高,经验不丰富的,必然出现咨询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进而使人们对整个咨询行业口碑欠佳,甚至失去信心。

(二)从职业培训角色看   首先,培训机构水平不一。

由于心理咨询培训机构不同,而不同的培训机构在师资力量、培训经验、培训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别,导致最终培训出来的学员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培训机构聘请常年从事咨询工作的教师进行培训,有些机构聘请未从事过咨询工作的心理学教师进行培训,有些机构聘请的则是从事心理咨询但不善于讲课的咨询师进行培训等等。

培训师本身的咨询能力、心理学基础很重要,但其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传递给学员则更为重要。

培训师的层次、能力不同,对学员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影响。

其次,培训学时较短。

国家心理咨询培训教程内容较多,而有些培训机构开设培训仅仅是为了应付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时间较短,使得学员们既无法对基础知识和理论深入理解,也无法对临床技能进行熟练地掌握。

最后,重理论、轻实操。

培训机构普遍存在重理论基础知识、轻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困境。

受学时、场地、授课方式等因素所限,即使是咨询技能部分的培训培训教师也以理论讲授为主,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

学员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无法灵活应用理论与技术,最终在从事这一行业时只能是自我摸索。

这不仅是对咨询学员的不负责,更是对未来的来访者不负责的表现。

(三)从从业技能来看   由于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心理咨询师所占比例较少,大多数从业心理咨询人员理论基础较薄弱,实践经验不足。

在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之后,直接上岗,会对咨询效果有影响。

此外,国内的心理咨询师所采用的理论大多是来自西方理论流派,而西方的理论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中国的来访者生长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两种文化的差异使得在理论方法的采用上,咨询师应注重咨询方法的本土化。

目前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将外国的方法照搬过来,而缺少本土化的思考。

(四)从管理与监督机制上看   首先,从业人员上岗标准门槛过低。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只要顺利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就可以上岗营业。

可是二级培训本身就存在各种弊端,通过简单的培训是否可以直接上岗有待商榷。

在美国,必须是咨询心理学或者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在此基础之上,还必须在接受督导的情况下积累2000个小时以上的个案辅导时间,才能有资格去申请心理咨询师的执照[1]。

与此相比,我国咨询师从业门槛过低,必然会影响咨询的效果及整个咨询行业的口碑。

其次,缺乏监管及效果评估机制。

咨询师从业之后就处于无人监管的情况之下。

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心理学各学会、协会,都没有对心理咨询师的咨询过程、咨询效果提出监管和评估的办法。

由于资质缺乏统一管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师的监督考核机制,直接造成心理咨询师服务效果评估和质量督导体系的空白,无法进行定期的考查、检查,缺乏交流,导致咨询效果不一,服务质量低下,破坏了心理咨询师的社会声誉,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少困难和麻烦[2]。

最后,缺乏督导机制。

国内的心理咨询师普遍缺少自己的督导。

督导不仅可以帮助咨询师分析个案中遇到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促进咨询师咨询技能的快速提升,对咨询师本人情绪的调节、问题的处理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督导机制的缺乏,不仅是咨询师来访者、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更是对咨询行业不负责任的表现。

(五)从行业发展情况来看   目前,在高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上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

虽然心理咨询机构设立较多,但各咨询机构水平不一。

特别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诊所,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这些机构中看重利润的较多,注重口碑的较少;方法上追求花哨的较多,深入钻研的较少;略懂皮毛的较多,经验丰富的较少。

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大众对心理咨询整个行业产生怀疑。

二、解决心理咨询行业困境的策略   (一)提高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相关机构应提高对从业人员的个性特征、综合素质、文化背景、从业经历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解决困惑的技能,提高心理咨询行业从业门槛,选拔真正有资历、有能力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才。

此外,对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状态进行考核。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心理咨询是一个容易产生职业耗竭的工作。

心理咨询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无法客观的评价自己,或者没有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不仅无法更好地引导来访者,还有可能会误导来访者

因此,对咨询师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为咨询师提供自我分析的课程,对咨询师咨询能力进行考核,提高咨询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对来访者负责,更是对咨询行业负责的表现。

(二)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相关部门应确立严格的资质标准,控制职业培训机构,以保证真正有能力进行职业培训机构为学员提供培训,确保培训的质量。

此外,在培训中应加大实践操作环节的比例。

在课上可以让学生两至三人一组,进行咨询模拟,使他们熟练掌握咨询技能。

在课后也可以留下作业,让他们去观察身边的人,通过各种信息,体察他人内心世界,锻炼他们的感受能力。

(三)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实践   无论是从业之前还是从业之后,咨询师都应该不间断地进行学习。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象是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背景,在咨询中所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

因此咨询师不仅要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的理论与技术,还要涉猎哲学、社会学、政治、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以增加来访者的信任。

此外,咨询师应多找机会参加技能的培训,不断找到自己擅长的方法及咨询的领域,寻找自己的专长,并进行深入的探索,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成为某一领域的咨询专家。

(四)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机制   若要心理咨询行业长久健康的发展,必然要完善整个行业的管理及监督机制。

建立咨询师从业规范,明确咨询师从业职责,设立咨询行业的监督部门,制定咨询效果的评估、考核和奖励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心理咨询行业更规范,并调动起咨询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起大众对心理咨询的信心,不断建立心理咨询行业的声誉,促进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五)整顿咨询机构,净化咨询市场   政府应加大力度对现在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整顿,使咨询能力不足、咨询环境有限、咨询效果不佳的机构进行停业学习,直到符合标准再允许重新营业,以确保心理咨询市场的稳定发展。

市场需要维护,就像来访者心理咨询的信心需要一点点积累一样,只有允许有咨询能力的机构进入市场,才能使声誉不断累积,使整个行业受益。

参考文献:   [1] 闻羽.中国心理咨询业现实困境的本土化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6):25—26.   [2] 刘时勇.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校医,2008,22(3):346—348.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