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青光眼

[摘要] 目的 探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我院于2003年8月~2006年1月采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可调缝线)治疗青光眼患者128例(149眼),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138眼(92.6%),浅Ⅰ级前房8眼(5.4%),浅Ⅱ级前房2眼(1.3%),浅Ⅲ级前房1眼(0.7%)。术后7~10天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2mmHg,6个月眼压平均为15.3mmHg,1年眼压平均为17.5mmHg。出院时滤过泡形态分微小囊状型(Ⅰ型)1眼,弥漫扁平型(Ⅱ型)145眼。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周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 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 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滤过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常因低眼压、浅前房滤过泡瘢痕化、眼压失控等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我院近年来采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即小梁切除术联合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可调缝线的手术方法治疗各种青光眼,提高了抗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3年8月~2006年1月采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可调缝线)治疗青光眼患者128例(149眼),男61眼,女88眼,平均年龄58.2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0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眼,开角型青光眼14眼,新生血管性5眼,继发性青光眼4眼,难治性青光眼2眼。

1.2 手术方法 显微镜下,选择偏鼻或颞上方向作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8~10mm,分离Tenon囊,术野暴露8mm×6mm,巩膜表面烧灼止血,作以角膜缘为基底,边长为3mm梯形的1/2巩膜厚度的板层巩膜瓣,剥离至透明角膜缘内1mm。根据情况将粘有0.4%丝裂霉素的棉片置于巩膜瓣下并覆盖球结膜2~4min,用50ml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用25号针头于颞上方角膜缘内1~2mm处作针尖指向6∶00位平行于虹膜表面的倾斜辅助口。行常规小梁切除及虹膜周切术。恢复巩膜瓣,用10—0尼龙线结节缝合巩膜瓣鼻侧端顶角,颞侧顶角做1针可调缝线[1]。球结膜对位缝合1~2针。自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盐溶液以恢复前房。下方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0mg,地塞米松2.5mg,敷料盖眼,2h后换透明眼罩。

1.3 手术后的观察和处理 术后泰利必妥、氟美瞳眼水点眼,口服消炎痛和抗生素。每日裂隙灯下观察切口对合和缝线在位情况、滤过泡形成和功能、前房形成及虹膜反映情况,并测视力和眼压、检查眼底及其他并发症情况。可调缝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周时酌情拆除,并辅以眼球按摩。术后1周内每日检查2次,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门诊复查,随访6个月~1年。

2 结果。

2.1 术后前房形成情况 依据北京同仁医院规定的将浅/无前房分为3级的分类法,浅Ⅰ级:全部有极浅的前房,周边前房呈裂隙灯状小于1/5角膜厚度。浅Ⅱ级:可分a、b两型,Ⅱa级:仅虹膜小环以内有极浅的前房;Ⅱb:仅瞳孔内有极浅的前房。浅Ⅲ:虹膜、晶状体全部与角膜相贴,前房完全消失[2]。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138眼(92.6%),浅Ⅰ级前房8眼(5.4%),浅Ⅱ级前房2眼(1.3%),浅Ⅲ级前房1眼(0.7%),其中浅Ⅱ级前房1眼和浅Ⅲ级前房1眼行滤过修补术,术后第7~10天出院时前房恢复正常的10眼,另外1眼浅前房术后3周恢复正常。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