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一晒,海洋生物知多少 海洋生物布料知做

从2001年开始,全球共有82个国家的2000多名科学家共同参与了为期10年的“海洋生物普查”(CoML)研究。

这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工程,耗资近6亿美元,并动用了全世界一半的大型考察船和潜水器。

研究人员对全球7大洲的25个关键性海域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现在调查的主要结果已经陆续披露。

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令人惊叹,而生物多样性的逐渐减少又令人担心。

海洋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的主管是耶西・奥斯伯。

科学家调查的25个海域分别是:南极、欧洲侧大西洋、澳大利亚海域、波罗的海、巴西海域、加拿大海域(东、西部和北极)、加勒比海、中国海域、印度洋、日本海域、地中海、新西兰海域、南非海域、南美海域(热带东太平洋和热带西大西洋)、韩国海域、亨博尔特海域、南美洲南端的巴塔哥尼亚大陆架海哉、美国海域(东北部、东南部、夏威夷、墨西哥湾及加州海域)。

最新公布的物种多样性数据中,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和地中海海域拥有的物种数量分别排在前4位,紧随其后的是刚刚遭遇了漏油事件的墨西哥湾。

澳大利亚和日本海域生物多样性在已调查的25个海域中最高,这两个海域各自有约3.3万种已知物种

而在墨西哥湾海域生活着1.5万多种海洋生物,平均每平方千米就有10种不同种类的生物

另外,生物多样性较高的海域还包括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和阿拉伯海,这些地区的海洋生物的准确数量还在统计中。

如同陆地生物中微生物占多数一样,在普查海洋生物中微生物是最庞大的生物群体,所覆盖的海洋面积相当于希腊,而且微生物海洋生物总量中的比重最高估计可达到90%。

在所有25个海域中,已知并被命名的物种数量在2600种~3.3万种之间,但平均大约为1.75万种。

当然,在不同的地方海洋生物多样性有较大差异。

例如,在南极,约有7500种生物,在北极约有5500种生物,其中包括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是新物种的数百种生物

海洋生物物种属于12个种群,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甲壳纲(包括螃蟹、龙虾、螯虾、虾、磷虾和藤壶)。

平均而言,在一个区域中,大约有1/5(19%)的已知物种为甲壳纲动物,接着是软体动物(占17%,其中包括鱿鱼、章鱼、蚌壳、蜗牛和蛞蝓)及鱼(占12%,其中包括鲨鱼)。

另外,海洋中的单细胞微生物(原生动物)平均占了某一区域中海洋生物多样性的10%1藻类和其他植物样生物占10%;环节动物占7%:海葵、珊瑚、海蜇及其他腔肠动物占5%;扁形虫和其他扁形动物占3%;海星、阳遂足、海胆、沙钱、海参及其他棘皮类动物占3%;海绵和其他多孔动物占3%;苔藓动物及其他苔藓虫占2%;海蛸及其他被囊动物占1%。

其他的物种包括“其他的无脊椎动物”(占5%)和“其他的脊椎动物”(占2%)。

在“其他脊椎动物”种类中,鲸、海狮、海豹、海鸟、海龟及海象等仅占2%。

由此可知,一些最出名的海洋动物仅占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中的极小部分。

物种和新发现      在此次海洋生物普查中,研究人员在最遥远、最深的海域之中共发现了5300多种此前未知的海洋动物。

这些物种包括深海龙鱼、蓝纹红鲷鱼、雪蟹、蜘蛛蟹、深海章鱼南极鱼类、栉水母、深海珊瑚等。

深海珊瑚是这次调查的一个最为意外的收获,此前研究人员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最为惊奇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巨型珊瑚礁,位于北冰洋水面之下450米深的海底,全长约35千米,高约数百米,而且拥有约8000年历史。

此外,黑珊瑚也是此次普查发现的新物种之一。

此外,这次普查发现了地球上栖息地最深的生物――深海栉水母,它们生活在日本琉球海沟水下23700英尺(约7224米)。

而在看似冰冷、荒凉的南极冰面之下,也生活着大量生物,尤其是海洋底部有近8000种物种,而且大都是仅存于南极,因此南极表现出了惊人的生物多样性

深海章鱼而言,南极深海和附近的章鱼为人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南极附近的南大洋深海处,生活着一种3000万年前迁徙到这里的远古章鱼

研究表明,目前生活在各大洋的所有深海章鱼都是从这一种古老的章鱼演化而来。

在南大洋的深海中,远古章鱼又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新物种,例如,已经失去了墨囊的章鱼,因为在终年漆黑的南极深海,喷墨这种防御手段毫无意义。

南极海洋中,一些新发现的特殊鱼类揭开了为何海洋生物能在冰冷的海水中生活的奥秘。

例如,南极发现的一种鱼的血液中含有一种防冻剂,后者可以帮助它对抗冰冷的海水。

此外,这种鱼血液中没有红细胞,而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供全身各组织织器官使用。

但是,由于极为寒冷的海水中含氧量很高,因此这种鱼不需要红细胞就可以将身边水中的所有氧气都吸入体内。

此外,在大西洋比斯开湾,科学家发现了约8英寸(约20厘米)的特大号牡蛎;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岸附近,还发现了一种长约15英寸(约38厘米)的未知软体动物。

在澳大利亚海域,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獠牙巨齿的深海龙鱼,它的狰狞面目看起来就对其他生物有一种威摄作用。

另一方面,尽管有很多物种并非是新发现,但却成为这次海洋生物普查的新发现

例如,研究人员这次发现了“世界最普遍”的海洋物种,是四种性质截然相反的物种

一是浮游生物中的微小植物(藻类),二是被称作原生动物及桡足动物的单细胞动物,三是终生穿行于海洋的海鸟,四是海洋哺乳动物。

而且,在鱼类中,研究人员发现海洋中最普通的成员是蝰鱼,这种鱼在超过四分之一的世界海域中都存在。

海洋环境和生物面临的问题      海洋生物普查同时也发现海洋环境和生物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及一些科学之谜。

例如,尽管海洋中有着全球最大的生物多样性,但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弱,这与人类的活动分不开,而且与人类的认识不足有关。

由于过度捕捞,那些较为封闭的海域(如地中海、墨西哥湾、中国的大陆架海域、波罗的海及加勒比海)中的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最大。

而且,在25个海域中,地中海有着最多的外来入侵物种,超过了600种,占所有统计物种的4%,这些外来物种大多数是经苏伊士运河从红海到达地中海的。

生物多样性的危机还表现在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认识不足。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概念来评估人们对海洋生物的了解,即“了解状态指数”,是根据人们对每个物种了解的程度来对每个区域进行分级。

调查发现,澳大利亚、中国和欧洲等地“了解状态指数”的得分最高。

但是,即使在这些得分最高的地区,人们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了解仍然不多。

例如,在澳大利亚的专属经济区,人们只认识约10%的海洋生物

显而易见,对海洋生物认识不足是难以唤起人们对这些生物的保护意识的。

另一方面,这次海洋生物普查发现了人类尚不知道的许多科学之谜,而在未来解开这些科学之谜将不仅有助于人类,也有助于海洋环境和生物的保护与利用。

例如,在调查的每个海域中,不同的生物所占的比例大不一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令人费解。

目前只能泛泛地解释,海洋物种在世界各地并非以等同繁盛的方式生长。

几种差异可以说明问题。

一是甲壳类动物(包括螃蟹、龙虾、螫虾、虾、磷虾和藤壶)占了阿拉斯加、南极、北极、巴西、美国加州、加勒比海及洪堡(Humboldt)地区海域物种中的22%~35%,但在波罗的海,它们仅占了10%。

二是软体动物(蚌壳、蜗牛、鱿鱼及蛞蝓),在澳大利亚和日本海域占了物种中的26%,但它们在波罗的海、美国加州、北极及加拿大东西部海域则仅占5%~7%。

三是鱼类占了热带西大西洋和美国东南海域物种中的28%,但在北极、南极、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则仅占3%~6%。

同时,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极和南非等相对隔绝海域有着最多的地方特有物种

当然,此次海洋生物普查并非只有上述发现和问题,“海洋生物普查”将于2010年10月4日在伦敦发布全部的海洋生物普查结果。

责任编辑 张田勘。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