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云起】草庵

喝酒生豪气,饮茶得静气。

豪气是青年的心态,静气是中年的心境。

再好的酒,入了中年人的口,都可能有些生理和心理的负担,一份重浊的滞留,时刻提醒你,不能再作少年狂了。

倒是一盏盏的茶,每每于有意无意的陶然间,洗出通身的清爽,叫人觉得受用而心生感激。

我如今是难论酒力,需研茶经的了,这感激决非随口之言。

人生逆旅也,尤其是旅食都市,镇日里车似水,人如潮,滚滚红尘;为名利,为公私,那衬底都是职责。

责者,债也。

这督迫,容不得你不全力以赴。

奔波的疲惫到了中年往往是难以说出口的极为具体的关关卡卡,为了不被压到,总要找些有效的排解或舒缓的办法。

喝酒本是妙方,只是需要身体的代价。

人到中年,那就多多饮茶

我周围喝茶的朋友,虽非个个因此与茶结不解缘,但谁也不否认这个理,何况大家都已充分体会了凭籍饮茶所得的片刻闲适于身心的无量裨益。

难怪前辈劝人:先饮一盏茶,再修胜业去。

东坡也说“从来佳茗似佳人”,成为流传千古的韵语。

而老作家何为的比喻尤为朴素亲切,其言曰:茶之好处,能将你骨隙中的痒痒挠出,那是老妻少子莫能的。

喝茶,因此就不能说不重要了;既然重要,就不可不讲究了,特别对于那些有风雅秉性的人。

知堂老人早就提倡:“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眼下茶店多过米店,茶风之盛,可比宋代。

茶具与环境的不断升档,恐怕已不是瓦屋纸窗、清泉绿茶所能望其项背的。

随便走进一家茶店,茶桌椅非红木即红豆杉,茶盘雕花镶钿、极尽机巧,盖碗茶盅温润如玉,紫砂壶之价动则成千上万,电子随手泡,罐装矿泉水,真空包装茶;茶师则个个训练有素、仪态款款;兰指翻飞、莫不中节……水方注香四溢,使人身处其间,顿感不凡。

对此,拘谨且清贫者,恐要望而却步的。

假如你进的是名牌茶楼,那境界又不知高出多少了。

最令人称奇的是,喝茶总要喝出文化,于是,坊间的茶书可谓汗牛充栋,电视上的茶节目时时可见。

喝茶,仅就喝铁观音而言,个人间的取向也是千差万别的,但又不外守旧和时尚两大类。

时尚总是人多势众,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左右市场的走向。

近年,借着绿色食品的消费理念,人们是越喝越新潮了,大家齐头跟着走青的潮流,已难容红边发酵、样子老成的旧式铁观音了。

结果,它们几乎绝了迹。

时尚中的铁观音,在条形、色泽、汤水、香气等等方面,硬是被着意营造得出水芙蓉般人见人爱,那情形直如时装与模特在T型台上的美仑美奂、新意无穷。

就我所知,茶乡安溪县,茶王的桂冠大都落在偏青的新法茶上,而一县中,海拔最高土壤最宜老式观音的祥华乡,所产在茶王赛上,大有落寞之态。

这里的许多茶农为了生存,不得不转青了。

对于喝惯老式祥华茶的人,这状况委实令人难以接受。

我可能就属于这类人吧。

每当喝着走青的新茶,那股刺生生之味,怎么喝都有股水注的感觉,实在无法把它们与心目中的观音韵联系起来。

现今儿,上哪里去寻觅,那种不事张扬的劲道,绵绵不绝而深入喉间直下小腹,酣畅而回蜿;那种层层弥漫深深沁入精神里去的香韵,如兰似蕙,叫人才联想到新米出锅的醇芳,又回忆起健康的新生儿带乳味的体香……哎,那叫人如痴如醉的观音韵,一朝体验过,你的喝茶历史就有了顽固的参照系,此后的每一泡茶,如果无法胜出那一境界,它们便难以在你的觉感中留下忆痕。

久不尝那一口香韵,喉间鼻孔便有茶虫子爬上来,爬上来。

从今往后,你的喝茶,像都是为了超越那一个参照了。

喝茶,我于今是遗憾感愈来愈强。

两三年前获得的茶境――观音佳韵的参照标尺,居然挺立不倒。

虽然如此,我还是有值得许多同好羡慕的地方。

每年,我总还能得到几泡地道的传统祥华观音,它们的质量虽难以取代既有的茶韵参照,但对解茶谗,还是绰绰有余。

这要感谢佛耳山下的茶叶世家陈三友

他与其父,视纯正观音韵为性命,不愿盲目跟潮流,做青的手段极其老式而考究。

所以,今天的福州,那些爱好老式观音的人,隔三差五便不约而同地聚到华林路或中山路的三友茶庄。

在那里大家不仅享受了好茶,还要对陈家茶吹毛求疵一番:   茶感太靠前了,水嫌密了些,碗底薄了,偏生有刺,回转不够……如此等等。

偶尔,陈三友听得跳将起来,奋力捍卫。

倒是大老远从老家茶坊送茶来的陈老爷子,沉得住气。

默默地一边听着,一边一根接一根地吸着纸烟,那双常年做茶的手,时时拳起,就像揉搓中的两个老茶团。

茶都出自他的手,最知根知底就属他。

然而,不管谁说了什么,他概不置可否。

不过下一批新茶来(如果制作过程中,气候不反常),我们在一泡又一泡的啜咂中,便可能品出自己的某些意见已经被采纳。

然而,那独有的陈家茶韵是不变的:有劲道、能深入、善回转、留杯底、神飙然。

于是,一丝得意顺着茶韵飘到了空中。

诗意的生活固是人生的理想,而现实的不完满,却是理想之求的驱动器;在日常平庸的烦劳中,借茶获得片刻闲适,正是诗意在某个层面上的替代。

我们无法如西哲海德格尔所说,“诗意地栖居”,但至少可凭借佳茗,消解尘梦之垢。

仅就此而言,哪怕庸常如我辈,没有理由不爱茶。

一直以来,三友心中老掂着如何让自家的茶成个稳定的品牌系列,意欲创出陈家茶的精中之精。

端午前三天,陈老爷子有茶来。

三友郑重地约我去品尝。

我说这回得换个地方变个时间。

三友说:“听你的。

”   五天后的一个清晨,我俩上了东北边的古道。

行了三五个时辰,进入一个山谷。

新雨溪涧涨。

沿溪上行,涉水援树攀石;峰回路转,曲径幽而流水急。

不知何时,眼前现出了一条石阶。

抬头,远远地见着一个草庵

忽然,一阵狂暴的狗吠,虎气十足的一只大狗窜上来。

三友有些腿软。

“阿土,是客人。

”朗朗而清明的声音好像人在跟前。

阿土回身走了。

我们过了篁竹,过了桂林、过了荷塘、过了梅树……终于来到虚脚楼式的草庵

主人笑咪咪地招呼一声:“坐。

草庵的矮桌上卧一套茶具,五六个旧茶盅配一个八人喝的盖碗,个个龟裂;以我的判断当是明代的东西。

一个花盆的底托当茶盘,从那幽秘的青莲釉色看,至少产于民国。

一个有柄的煎药罐用作公道杯。

茶炉上的水已经微然噗噗,蟹眼出来了?   连忙让三友取出随身带来的茶。

主人一连撕开了两泡。

一道茶,二道茶,三道茶。

三人都无语,狗则静静地趴在旁边,唯一两声山鸟的鸣叫,仿佛幽亮的光束,穿林而至。

主人抽身走向溪涧。

我感觉到三友的惶然。

沙沙,沙沙。

那边望去,主人在磨制什么。

不一会,他在茶桌上放下竹茶勺、竹罐子、竹起子、竹簪子……还有一块禅板子。

我忍不住拿起禅板,触手之际,一阵冰意顺着指间渗到心里。

抚摩,真真冰肌玉骨也。

细看,金黄的竹体宛若一块昆玉,精心打磨,毕显竹子特有的肌理,恰似貂皮毛油亮的闪射。

“这是一个本质的纯形。

”我情不自禁地嚷出来。

记得尼采说:天才的艺术家就是从物中挖出艺术来的。

对此,主人坦言:“我不懂艺术,我只是做减法,让固有的东西显现出来罢了。

”我想所谓茶韵,恐怕也只是将茶树中固有的东西本质性地带出吧。

这时,三友叫道:“看哪。

下边云涌上来啦。

”说话间,谷下云团如潮似浪,汹涌澎湃。

主人笑呵呵地说道:“‘坐看云起时’,今日这茶不错,就叫‘云起’吧。

”   午后告别草庵

我获赠一块禅板子,三友则选了一把茶勺,还有一个“云起”的茶名。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