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口井田中小型地质构造特征的剖析

鸭口井田中小型地质构造特征的剖析

1井田地质概况  鸭口井田位于铜川矿区东部。西距铜川市35公里,东距蒲城县42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91092230,北纬350657350822其大地构造位置属鄂尔多斯台向斜陕北拗陷区的南缘,是渭北煤田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含煤建造属地台广阔稳定拗陷型,华北聚煤期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其主主采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群5#煤层。其赋存较为稳定,但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和后期构造的改造,井田内中小型断裂、褶曲十分发育,是影响矿井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  2煤系地层煤层赋存特征  2.1地层发育特征  探采揭露资料证实,井田地层的发育本文由收集整理由老到新依次有:奥陶系中下统马家沟群(O1+2)、石炭系上统太原群(C3T)、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P1P2)、第四系更新统(Q)。基底奥灰面与上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煤系基岩面与上覆之黄土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图1地层层序示意图)  2.2煤系地层及标志层特征  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群,沉积厚度535米,一般约20m,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煤24层,含煤系数10%,岩性由砂岩、砂质泥岩、铝土泥岩、泥质灰岩及煤层组成。主要标志层有:K1铝土泥岩。是判别基底石灰岩与煤系地层的标志性岩层。K2泥质灰岩(或砂岩)。是划分和判别10#煤层的标志性岩层。该层有缺失现象,当该层灰岩缺失时灰白色石英细砂岩可作为替代标志层。K3泥岩。是划分5#煤层与6#煤层的标志性岩层。K4石英砂岩。薄层状,层面富含白云母碎片,它既是划分石炭系与二叠系的标志,也是判别5#—1 和5#—2煤层的标志性岩层。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以岩性、岩相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由奥灰面K2石灰岩底,厚度0~25m,岩性以泥岩为主,含数层砂岩和砂质泥岩,其特点是厚度变化大,旋廻结构简单,呈海进相序。  上段:由K2石灰岩(或相当于该层位的砂岩)山西组底部K4砂岩底。厚度5~10m,,由砂质泥岩泥岩煤层组成。其特点是厚度变化较小,旋廻结构  较下段复杂,一般由两个旋廻组成,总体呈海退相序。  2.3煤层赋存特征  5#煤层在铜川矿区西部受古河床冲刷而大部分不可采。矿区东部自王石凹矿以东逐渐增厚,金华山以东分岔为5#—1和5#—2两层。对5#煤层分岔的成因争议有二:其一认为后期构造所致;其二认为原生沉积造成。笔者从煤田地质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在远古成煤时期由于地壳运动产生了不同区域的不均衡沉降,导致了泥潭沼泽在沉降速度上的差异,不同地区接受沉积的速度也不一致。从区域古构造看,金华山以西为基底拗陷区,泥潭沼泽沉降速度快,连续堆积故为一层。而金华山以东为基底隆起区,地壳缓慢上升成煤物质不易聚积,泥炭沼泽沉积速度较慢,发生了短暂的间隔,同时沉积了一层泥沙,就形成了同一层煤的两层分岔现象。沉积间隔层的后厚度03米,且由西向东逐渐增厚,岩性以炭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过渡。分岔后的5#—1煤层,由西向东变薄。厚度0.2~1.98m,一般约1.1m,结构为:0.7(0.07)0.4,属结构简单的薄煤层厚度变化大,赋存不稳定,作为井田内的配采煤层。5#—2煤层厚度0.5~4.17m,一般为2.3m,结构1.05(0.15)0.65(0.2)0.3、属结构复杂的中厚煤层厚度变化较小,赋存稳定,是井田内的主采煤层。(图2铜川矿区5#煤层对比图)。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3构造的控煤机制  煤层厚度的变化,主要受同沉积构造控制。由太原组沉积特征分析。其下段沉积厚度变化大。受右地形控制。即在奥灰面凹坑处,沉积厚度大。上段地层厚度变化较小。可见在沉积煤层之前。下段地层沉积,对古地形填平补偿,已趋准平原状态。5#煤层厚度变化同上段地层基本一致。符合沉积规律。即在向斜处,煤层厚度大。分析造成向斜之原因。认为是在成煤区受区域应力作用,加之煤系下段沉积厚度不等,形成了一系列有规律、幅度大小不等的同沉积向斜构造。影响控制了本区煤层沉积,成煤后期的构造煤层起改造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中小型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局部或沿构造煤层有变薄现象。(图3构造控煤机理示意图)  4中小型地质构造的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  由于地层受燕山期南北向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背向斜,后期又受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NE和NW向断块。铜川矿区区域构造分布为:陈炉断层和高阳断层,分布于矿区的南部(浅部);枣庙断层和杜康沟断层分布于矿区的北部(深部);董家沟断层分布于矿区的中部。  鸭口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NEE,向N倾伏的单斜构造,在持续构造应力作用下,单斜构造面上中小型断裂、褶曲极为发育。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4.1褶曲构造  以近东西和近南北向褶曲为主干构造,对井田内的煤系沉积厚度、岩性变化起主要控制作用。如井田南部的景家堡背斜,横跨徐家沟、鸭口两矿,倾伏于东坡井田。  以NE向和NW向褶曲为后期生成的次一级构造,它对井田煤层赋存及煤厚变化起改造作用。井下所见者多为幅度大小不一的宽缓短轴背向斜相间出现。  4.2断裂构造  断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断层,它是地壳运动的产物或形迹,构造类型要通过围岩层位判定和产状要素测量才能确定,并反映到地质平面图上再结合煤层底板等高线和邻近揭露证实的资料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对采掘部署和工作面生产提供参考性意见或建议。  探采资料显示,井田内1023米的断层有五条,性质以张性正断层为主,倾角在4060,在较大断层附近派生的小型断裂构造(落差15米的断层)十分发育。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