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校笺》审读报告(节选)

出版单位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名  辛弃疾词校笺责编姓名  常德荣责编证  0300980评审专评这是远远超越审报告审报告。

主要原因有三其是审报告竟然写3万左右参评审报告是不多见甚至是仅有虽然写幅很长但是起并不枯燥因言有物言凿凿像是学术论讲版选择缺失、校勘错漏、标、引、错别、学术观等方面问题有据有论。

其二是不仅对己正编辑加工图进行了细致审工作提出了修改见与建议而且还指出了其所依据两部主要参考存错漏而这两参考作者是国权威出版者也是国权威古籍出版机构。

审报告指出给行问题不是了发表不是了贬低他人也不是了市场竞争而是责任编辑责任使然这审报告也是不多见。

其三是责编不仅对所审稿容十分熟悉而且对类选题情况也非常熟悉达到了可以与作者进行切磋探讨程从学术角助作者完善作品这审报告也是不多见。

“三不多见”所体现是责任编辑编辑功底、学术功底。

初审报告看到责编对稼轩词版流变了、对稼轩词句熟稔我以责任编辑是学术功底深厚老先生但是看了责任编辑证才发现责编是80。

生可畏国编辑继有人。

審姓名常德荣职职称编辑副编审日期08年8月3日审见、对原稿评估目前学界通行稼轩整理邓广铭先生《稼轩编年笺》。

03年台湾学出版心出版郑骞先生《稼轩词校》;05年华局出版辛更儒先生《辛弃疾集编年笺》。

邓广铭、辛更儒先生主业史学。

邓先生言他笺把功夫倾考证史实上学身较少顾及。

郑先生《校》则属完稿由林玫仪教授整理出版留存有“先天”遗憾如笺简略等。

稿充分借鉴了现有稼轩整理成特别是邓广铭先生、郑骞先生精彩考论并力着重笺释稼轩词学属性。

整理者吴企明先生933年生苏州学系教授。

吴先生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吴先生关、研究稼轩词三十余年早98年即就邓先生《稼轩编年笺》提出修订建议。

数十年吴先生从断对辛词研究有所得随手札录陆续写出量释、系年草稿终近年完成全部整理工作。

吴先生有长期从事古学教学和研究验而且很早就开始关稼轩词可以说相较现行几部稼轩整理稿有其身特色。

其特()体例上不现有几部稼轩整理

稿保留了稼轩十二卷系统面貌将十二卷外词作整编“集外词”附。

邓、郑、辛更儒三者打乱了稼轩词原有次序以系年方式重新编排。

应当说稿这种遵从底整理方式更稳妥。

二稿从校勘、笺、集评、编年四方面整理稼轩词与其他整理相比稿增加集评目有助者更地理稼轩词学性和历史地位。

()集成了现有稼轩词研究成。

作者稿前言提出其整理稼轩词“六方针”即“取长、补短、正误”。

稿所取长有邓、郑、辛更儒及梁启超、梁启勋、蔡义江等人研究。

者基可以获知学界对稼轩词认知情况。

(3)将辨正方法引入笺。

所谓“补短、正误”也即辨析他缺失并完善。

()相较邓稿确揭示出稼轩词不少学属性。

如对词体特征、词法技巧等说明阐释。

(5)某些词句笺释、词作系年上相较邓、郑、辛更儒等更细化、深入、准确。

对编辑而言稿也有棘手处()全稿手写作者年八十迹颇有模糊处;且稿概初稿随得随并没有誊清签帖涂抹处很多面状况较复杂。

因誊清所以稿存量简体专名线也有量漏标者。

这无形增加了编辑工作量。

()原稿校勘与笺上留存不少问题致使作者校样进行了量增订工作初样页码计77页粗略估计面积修改页面几乎超三分这使对红、样及改样增加不难也会使排版费用幅增加。

从古籍整理角而言稿也留有些遗憾作者前言强调邓广铭等稼轩词笺其优都是长史缺则是疏而稿着重方向是还原稼轩词学属性。

某些学术语或词写作艺术方面稿确实作了些工作。

但稿引用了不少邓等容致使学性释往往淹没冗重史实及人物考证。

既然邓、辛更儒对稼轩词“史”发掘已很全面深入没有新材发现情况下要想超越二“史”方面研究很难。

稿要与二错位着重稼轩词学性周到做法或许应当是仅引用邓等考证结而不必原引用考辨程。

如即可吸取他成又可使特更加鲜明。

二、关底与校()底选择上问题稼轩词现存版重要者十二卷元德广信院(下简称元德)、毛晋《宋六十名词》(强分十二卷四卷)、明嘉靖王诏校刻、辛启泰刊、王鹏运(8990)《四印斋所刻词》(下简称四印斋)等四卷吴讷(3757)《唐宋明贤词》(下简称吴讷)、明毛晋(599659)汲古阁精写(下简称汲古阁)。

学界般认十二卷德、四卷汲古阁尤具代表性。

今人整理稼轩词稳妥做法或许应是以德、汲古阁底另校(不见元德汲古阁者另编别录)其他版参校。

稿所选取底四印斋印斋乃翻刻元德;且王鹏运四印斋某些改动并不精准要参照元德汲古阁回改。

例如《破阵子·宿麦畦稚鷕》“稚鷕”四印斋作“稚鸲”稿作者汲古阁改“稚鷕”。

元德作“稚鷕”。

作者失校元德

实际上四印斋作“稚鸲”亦通“稚鸲”出《逸周·训》“又五日雉始鸲。

”“稚鷕”出《诗·邶风·匏有苦叶》“有弥济盈有鷕雉鸣。

”)又如《东坡引·花梢红足》“目蹙”稿作者校云“原无‘目今据毛(毛晋《宋六十名词》)补”而元德有“目”不缺。

印斋无“目”当是王鹏运漏刻或有删除。

从版价值而言选择元德而非四印斋底更合适。

(二)版认知上遗憾稿所以选择了四印斋工作底作者稼轩词版认知上存率处。

从稿“凡例”、校记看作者稼轩词各版情况或许轻信了前人没有进行充分考察;尤其是“元德”、“四卷”问题上体现尤突出。

缺失将四印斋元德稿“凡例”对底表述“以元德广信院刊《稼轩长短句》十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九八九年出版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简称元德)工作底”。

将四印斋元德但二者并非四印斋翻刻元德王鹏运作了不少改动二者版形态和面貌上都存明显差异。

作者“凡例”对底表述是不准确。

这种不准确认知导致稿某些校勘记疏误例如《太常引·论公耆德旧宗英》校记“信州原词题元德、毛移尾。

”稿“凡例”没有交代何“信州”正冒出“信州”使人不知所指。

实际上“信州”即元德而校记“元德”则是四印斋

这条校记应改“元德原词题四印斋、毛移尾。

”又如《高楼·吾衰矣》校记“题信州及草斋俱作‘名了。

元德题下加按语‘题元刻作名了从汲古阁

元德题与四卷乙集、毛。

”这里信州其实即是元德也即元刻、广信院。

稼轩词版有所了人看了这条校记恐会坠九重云雾难晓其。

条校记正确表述应是“元德及草斋俱作‘名了。

印斋题下加按语题元刻作名了从汲古阁

作者所以将四印斋元德当是承郑骞《稼轩词校》误判。

郑“凡例”云“《稼轩词》版至多然总不出信州十二卷与淳熙四卷围……信州原刻藏聊城海阁不易得见。

王氏四印斋覆精审无异原刻。

兹编词十卷即以所收五七十三首限。

”可见郑氏因不得见海阁藏退而其次认四印斋无异原刻因以四印斋底。

很可能郑氏始至终根没有见到海阁藏所以他判断存两问题、认定海阁藏信州非是。

海阁藏元德信州信州也是南宋刻。

二、认四印斋无异信州欠妥。

海阁藏与四印斋版式、上都有明显差异说“无异原刻”非是。

缺失二将汲古阁四卷吴讷予重视四卷稼轩吴讷当目前所见早而学界看重者则汲古阁

晚清民国词学如梁启超(87399)等所见并给予高重视四卷汲古阁

流传程汲古阁甲、乙、丙、丁四集被拆散前三集先学界所知当丁集重现赵万里(905980)曾据吴讷汲古阁

张元济(866959)辗得到丁集使汲古阁终复完璧并民国二十年影印出版函三册。

其三册校勘记取赵万里《辑校宋金元人词》所辑校吴讷丁集校毛丁集然甲、乙、丙三集校。

邓广铭先生(907998)《诸跋四卷稼轩词》说吴讷“拙劣”。

或正是因有这样判断所以邓先生《稼轩编年笺》似乎有无地忽略了吴讷至少其校勘记没有区分吴讷汲古阁只是笼统地以“四卷”称而其所称“四卷”实际上即是汲古阁

实则吴讷汲古阁差别甚整理研究稼轩词应当区别对待。

稿凡例云“以元德己亥广信院刊《稼轩长短句》十二卷、商印馆景印汲古阁四卷稼轩词》(简称四卷分标甲、乙、丙、丁集)、吴讷《唐宋明贤词》(简称吴讷)参校。

汲古阁吴讷四卷何唯独将汲古阁简称“四卷”?这看似只是简称不妥措辞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作者版认知上疏忽。

作者对两四卷给予足够重视而是承了邓广铭先生《稼轩编年笺》做法。

“凡例”虽然列举了汲古阁吴讷但稿仅有9条校记涉及吴讷

而且即便这9条也存疏忽如《念奴娇》(须草草)“把断春消息”汲古阁作“囗囗春消息”吴讷作“把动花消息”稿作者只校出“把断”吴讷作“把动”而及“春消息”吴讷作“花消息”。

又如《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峡束苍江对起”汲古阁作“峡囗囗江对起”吴讷作“峡沧江对起”稿作者校云“苍江吴讷、《花庵词选》作‘沧江。

四卷乙集原作‘苍江用粉涂‘苍補。

”句底“峡束”吴讷作“峡”、汲古阁作“峡囗”不知何“苍江”出校而对句“峡束”却不出校。

责编明确指出汲古阁吴讷二者存二余处差异作者对问题有所改进但仍引起足够重视。

稿据汲古阁出校者甚多严格上说凡是汲古阁与底存异而出校处若吴讷汲古阁也应当列述吴讷;若吴讷与毛不也与底不而异又有参校价值者更应当列述。

吴讷四卷稼轩词早成集者即四卷十二卷成集晚四卷

虽然吴讷存量错误但它版价值不应忽略。

例如吴讷《满江红》(落日苍茫)等十首无词序而汲古阁有词序。

仅仅从版形成角考虑我们可以推测这十首词词序或有人所添加者而非辛弃疾词所有。

其所蕴含信息是颇有研究价值。

试举例《清平乐》“连云松竹”首和“断崖松竹”首汲古阁有相词题“检校山所见”而吴讷只“连云松竹”首有词题“断崖松竹”首无词题;十二卷吴讷“断崖松竹”首无词题。

稿作者汲古阁补“连云松竹”首词题并据两词有着样词题而断定两首词作年相。

十二卷“连云松竹”首前“断崖松竹”首;而观两词词“连云松竹”首写秋景“断崖松竹”首写春景;稼轩词研究者认十二卷以调系词调名各词是按先顺序排列;如则成秋日“连云松竹”首不应位成春日“断崖松竹”首前;据这些信息可以推定汲古阁“连云松竹”首词题恐是误加不应据其校改十二卷

三、校勘漏校、错校前贤云“校如扫秋叶随扫随落”“如拂几尘随拂随有”。

校勘不留神既会漏校、错校。

因对部体量古籍整理稿而言偶有漏校、错校也是很难避免事。

就稿而言版认识上问题导致稿校勘上存诸多疏失。

其突出两问题是作稼轩词重要版元德参校有限;对四卷重要版吴讷样予重视没有全面校勘。

这两版作者“凡例”列参校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作者似乎并没有做全面对校工作。

汲古阁《宋六十名词》虽然稿据其出了不少校记但漏校处仍有发现。

虽然吴讷四卷主要版且现存早四卷但学界对其评价不高研治稼轩词者多将其忽略(其实不应忽略有其版价值)而以汲古阁四卷系统代表性(很多情况下将汲古阁四卷)。

稿没有系统校勘吴讷相较现有稼轩整理这方面虽没有更上层楼也不能说有什么问题。

外考虑吴讷有出校价值异有两多处数量多不便罗列。

四、编辑加工些具体问题因原稿全部手写稿稿量存剪贴涂改处加写纸张很部分信纸薄而脆如初审、二审、三审原稿上加工恐涂改、牵画繁复使排版人员更加难以识别也有可能造成纸张损坏更不利二审、三审把关质量。

因而初审完毕先行将稿预发排。

排样出作者根据初审提疑又进行了面积修改。

标、引、错别等琐碎问题不出现尤其是标(专名线)、引(指引具体差误)问题量存。

涉及学术观、行论述问题。

有些是引出处有问题致使论证无法成立;有些是证与词不附;有些是对某问题认识存偏差;有些是表述上、格式上不严谨致使产生不应当出现问题。

稿尚有重新写定笺词作;稿有些词作笺方面与邓等相比缺少新创见有很改写或增补空。

原稿可界定“初稿”没有誊清页面格式较凌乱。

原稿及预发排校样上责编作了不少格式统工作。

五、题外话处理稿所见邓广铭《稼轩编年笺》、辛更儒《辛弃疾集编年笺》诸问题《稼轩词》整理学界长期以直使用邓广铭先生《稼轩编年笺》邓得到人们普遍认可可以说是古籍整理作。

06年华局出版了辛更儒先生《辛弃疾集编年笺》以丰富和实地调研特色。

既有两种颇有分量整理前责编审稿确保其学术质量不得不取二以比较。

这程发现邓、辛存些问题谨录或可二重版复核、修订。

稼轩词版处理不尽严谨整理程留有隐患研究稼轩词者失审终成笔糊涂账邓凡例云四卷汲古阁吴讷《词》二种。

但实际操作并区分二不。

二有不并非版。

而邓校记涉及四卷者沒有区分是汲古阁四卷还是吴四卷

据其录词看多数情况下邓所称“四卷”指汲古阁仅有别处指吴讷亦有糅合汲古阁吴讷元德而不出校者。

(辛)校勘存系统性错校数量颇多漏校①将毛晋《宋六十名词》误“四印斋”。

邓校勘记凡是涉及“四印斋”者除别者外实际上当是《宋六十名词》而非四印斋

②即便《宋六十名词》(即邓所称“四印斋”)也存颇多遗漏。

③因对四卷汲古阁吴讷加以区分而是笼统地以四卷吴讷被有无地舍弃(然而又有据吴讷录词情况)致使失校吴讷

外还存所录稼轩词交代不明或擅改而出校情况。

尽管邓存如上所说应当避免遗憾但不可否认是①这些问题产生有特定代学术认知原因邓先生整理稼轩词当人们对词集认识与我们现古籍整理规不全;当人们认可广参众、择善而从这词集整理方式。

②上面指出这些问题对邓学术价值而言正所谓“两手杷泰山”无损其高也。

邓仍是新国古籍整理作。

二审见《辛弃疾词校笺》稿学界现有几部辛弃疾词整理基础上重新校稼轩词有它特例如保持底编排次序而不打乱编年;增加“集评”以便认识前人对稼轩词评价;广泛吸取已有研究成等等。

稿整理所存问题初审已指出。

除外作者笺词句偶有立新而强说者。

初审将“参考献”删除建议。

二审通全稿另对部分不妥表述、错别、专名线等问题作出改动。

三审见稿特和欠缺处初审、二审言已详。

“千杜五韩”。

辛弃疾词虽已有邓广铭《稼轩编年笺》这样前但推出部反映当前集部献整理特征新校仍是有必要。

校体例不、侧重各异整理也是当前稼轩词研究界所欢迎。

辛弃疾词正采用“句、叶、断、豆”法标然或有漏误处甚至上下阕都能统。

今依据词律是正并相应改正目(如“‘堕玉京二句”改“‘堕玉京句”类)。

稿断句、标问题不出现目力所及者逐改正如“柱惠……”改“柱惠……”;“会稽 王道子”改“会稽王 道子”;“成都 侯商”改“成都侯 商”;“翟公”改“翟公”(“公”其名);“孙、楚”改“孙楚(孙楚晋人)”;“怀嵩”改“怀嵩”(楼名)等等。

改正错别累稿原稿手写稿些错或排版人员误识所致如“陶写了具”应“陶写具”等等;而也有不少并非手写误如“爰深正寧思”应“爰深正宁思”类当是作者对相应知识能;有些则是作者笔误如“林玫仪”误作“林玖仪”(多处);也有作者错误记忆而加复核所致者如“赵闻礼”误作“陈闻礼”等等。

作者亟欲突破邓广铭《稼轩编年笺》心情可以理然具体到词句笺则新创良难有些释免生新而不切。

如《事近·秋席上和王路钤》“不是山词就这场寥”其笺云“邓氏谓‘汉淮南王客有山者作《招隐赋》非是。

”断言“‘山词指晏几道词”。

《招隐赋》切桂(秋)切招隐(官员心情)秋席上主客竟无端以晏几道词主题实匪夷所思。

相关热词 审节选辛弃疾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