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和中药学探讨

1、药对可加强学生中药药性、功效及应用的学习和记忆。

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是临床中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但由于中药内容繁杂,临床应用又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因此学生普遍感觉难学、难记。笔者认为,以药对为主线,以药对所治病证为归类依据,可将各章不同药物串联起来,形成单味药(功效)药对(功效)主治证(症)的中药学习链条,从而起到简化中药学习内容、减小记忆量,使中药知识得以系统有序地排列等作用,进而加强学生中药药性、功效及应用的学习和记忆。如,讲完附子干姜药物之后,可重点阐释附子干姜药对的配伍规律、作用及主治病证,并让学生掌握四点内容:①附子干姜为常用相须药对;②二者合用其温里祛寒、回阳救逆作用增强;③主要用治亡阳厥逆危证、中焦虚寒证及阳虚水肿证;④最能体现该药对功效的代表方是四逆汤。这样做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附子干姜联系起来学习、记忆,遇到相类似病证时知晓将二者相须同用。为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进一步将附子干姜药对的用药规律拓展到同章者同类,同类者相须相须者增效的理论层面上来。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药对学习的印象,也可通过拟人手法描述药对间的配伍关系,如人参甘草为君臣相配,益母草茺蔚子为母子相配,附子肉桂同类性温属阳为兄弟相配,黄柏知母同类性寒属阴为姊妹相配等等。同时,也可选一些易懂、顺口、好记的历代医家应用药对的经验名句讲述给学生,如附子干姜不热,石膏无知母不寒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及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将军之无马等,以提高学习兴趣。

2、药对可加深学生药物七情概念的理解。

药物七情,是指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类型,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一概念,单从字意上理解,学生好像一听就能明白,但每届考试,总有一些学生把它答成喜、怒、忧、思、悲、恐、惊,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从药物配伍关系上来认识和理解。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常以深化对药对用药规律的阐述为切入点,并列举一些相差的简单病例。即:在讲药物七情概念之前,先以麻黄桂枝、附子干姜相须药对导出相须含义;以黄芪茯苓、黄连木香相使药对导出相使含义;以人参莱菔子、生姜黄芩相反相成药对导出相恶含义等,然后把这些含义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药物七情的概念。这样,药物七情就清楚地被界定在中药学的概念体系当中,使学生听起来也印象深刻,不至于将其混淆为中医学中人的七情

3、药对可增强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意识,强化学生临床动手能力。

中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临床疗效,而中药治病主要是以复方配伍形式。药对配伍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特殊配伍形式,是组成中药复方的核心内容,具有与复方相一致的基本主治功能,也是单味药向方剂过渡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在中药学教学中,深化对药对配伍作用的阐释,可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意识,强化学生临床动手能力,使中药学顺利从理论走向临床实践。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病不外是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中药治病就是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重新恢复脏腑正常的功能活动。教学中,笔者针对疾病病机,归纳出养血滋阴药对(如当归生地)、补气养血药对(如黄芪当归)、凉血补血药对(如生地熟地)、补气健脾药对(如人参黄芪)、和胃止呕药对(如生姜半夏)、调和营卫药对(如桂枝白芍)、清泻相火药对(如知母、黄柏)、清泻胃热药对(如石膏知母)等等,通过这些药对把药证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治疗某证的常用药物和简单配伍,为今后临床遣方用药打好基础。

4、学习相反相成药对,可培养学生临床用药的灵活性。

相反相成药对,是指性能相反的两味药物在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开阖补泻等不同意义上的配伍,通过药性的相反相制,以达到功用上的协调相成,体现了中医治病的灵活用药、适证化裁。笔者依据教材内容,归纳出了寒热并用药对(如麻黄石膏、大黄附子)、补泻同施药对(如枳实白术、泽泻白术)、升降相随药对(如麻黄杏仁、柴胡枳实)、散收同用药对(如干姜五味子、桂枝白芍)、刚柔相济药对(如附子白芍、白芍枳实)等,通过对其配伍特点的阐释,使学生认识到,当临床出现表里同病、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时,若能善于利用药物间相畏、相杀等配伍关系,则更能趋利避短,收到相反相成的效果,意图培养学生临床用药的灵活性。

总之,在中药学教学中,深化对药对用药规律及作用的阐释,可执简驭繁,提高教学效果,并为学生后期的临床学习和实际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