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四)

内容提要; 本文利用华北数十州县的方志,特别是利用形成于光绪早期的《青县村图》、《深州村图》中的丰富资料,对晚清时期华北的集市集市圈做了较详尽的研究。本文认为,华北各州县集市数量参差不一,甚至差距很大,集市数与州县数、村庄数及土地面积的关系,亦无有规则的比率。集市圈即集市与赶集村庄的空间构成,所包含的村庄多至近百村,少則二三村,甚至一村。本文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美者施坚雅关于中国乡村和结构的理论、公式提出了质疑。

;。

;。

;。

四、乡村集市形态的多样性和集市圈的性质;。

青县村图和深州村图使我们具体得知每个集市的空间构成,并可以看出它们的形态有很大不同。青县各集市周围大体有数量不等的村落环绕,形成面积不等的集市圈;而深州则不同,除了类似青县集市的形态之外,还有一二十处单村集、二三村集这样的空间结构。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思考、关于集市形态的某些理论公式。;。

施坚雅关于集市形成的图式告诉我们,一个中间集镇的较普遍的构成模式是,作为同时起基层集镇作用的市场,有18个村庄;而它作为中间市场的区域又会增加36个村庄,构成这个中间市场的6个支撑点,即它的6个基层集镇。①从州县集市构成的平均数状态,我们不可能验证这一图式;而青县村图却告诉我们集市构成的一种具体图式,它的在城集无论作为中间市场中心市场,光绪时期它的99个赶集村镇中间并没有别的基层集镇存在。兴济集也是如此。;。

6个支撑点构成一个六边形集镇的“六边形”构成是将“中心论”应用于市场研究而得出的;六边形公式十分著名。施坚雅曾开宗明义指出,中心地理论适用于城市、城镇和其他具有中心服务职能的居民点的研究,他采用的是克里斯塔勒和罗希提出的解析系统。②德国克里斯塔勒认为,各种市场区域总是呈六边形的;市场区域中心分布、规模、类型的图式,是一个寻求最佳合理性、最佳利用中心结构以及最低价值消耗的图式;而关于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施坚雅:《十国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82页,图5、6。②;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5页。

;。

心地及其层次之确定,克氏认为虽然十分困难,但存在简单而精确的方法,即以该地电话线路的数量来显示该地方的重要性,以提供货物种类和服务的多少而分等级。克氏德国南部的中心市场体系中,最低一级中心地的区域半径为4公里,中心地人口约1000人,提供货物40种,次低一级区域半径6.9公里,中心地人口2000,提供货物90种,等等。①施坚雅运用这一理论研究中国的乡村市场,认为在同一纬度的平原中,在各种资源均匀分配的情况下,“集镇分布就应该符合一个等距离的坐标,好像位于把空间填满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在理论上,每个市场的服务区域也应该接近于一个正六边形……大量的集镇都正好有6个相邻的集镇,因而有一个六边形市场区域,尽管这个市场受到地形地貌的扭曲。”②他对自己理论的表述实际上有灵活性,是以同一纬度,特别是以资源均匀分配为前提。但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集镇的分类与定义,其“中心性”决不能如电话线路多少那样明确地被指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著,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81、147.165页。参据许学强等编著《城市地》第8章,高等出版社1997版。②;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21页;《城市与地方层级体系》,《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329—330页。

;。

前已述及,施坚雅将清代乡村集市分为基层中间中心三级。在《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书中虽多处提及“小市”,但在研究市场的空间构成和数量时却从未被计及。他称低于基层集镇水平的居民点是“村庄”,专指“没有设立市场的聚居型居民点”,又提出某种“村庄”中有他称之为“小市”的市场,是通称为“菜市”的小市,专门从事农家产品的平行交换,对地方产品进入较大市场体系,所起作用微不足道。它在农村只零星存在,但又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可视为“初期基层市场”。①;。

那么,作为六边形支撑点的基层市场,究竟是怎样的性质呢?前已提及,施坚雅定义为可以满足农民家庭所有正常的贸易需求的市场,是产品向上级市场流动和上级市场产品向下流动之地。同时他还提出:“中心地理论仅仅与零售有关”,这就是,大量需要的一般商品在低级中心地和任何一级中心地都能买到,较专门化的商品只能在供应范围较大的高级中心地才能买到。②除这些描.述性的说明外,他提出了一个基层市场通常应有的一些永久性设施,如茶馆,酒店,饭铺,油行,香烛店,经营织布机、针钱、肥皂、烟草、火柴之类的店铺,还有一批手艺人如铁匠、木匠、棺材匠等以及农民需要的磨工具者、阉割牲畜者、医生、算命人、理发匠、代书人等,还会有允许老顾客赊欠之类的活动。③显然,他认为这些商业和人物体现了“对属地或腹地提供零售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作用”,如同克里斯塔勒以提供多少货物品种或多少电话线路以标志市场等级的作用一样,应是研究者据以确定上某一乡村集市是否基层集市的标准,同时也是据以论证基层集镇六边形”空间构成的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6—7页。

②; 施坚雅:《地方与地方体系层级》,《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第329—330页。

③;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25页。

;。

我们假设这是确定一个基层市场的必要条件。但是,这里似乎存在问题,施坚雅自定的标准有些不统一。他在另一处就“测定经济层级级别特征的增值商品和服务项目问题”提出具体界说:“将中间市镇与标准市镇(按:“标准市镇”为上文“基层集镇”的另译)区别开来的商店,包括专营五金或各种工具、帽子、酒类和宗教用品(主要是香、蜡烛和纸钱)的商店。中心市镇(按:即上文的“中心集镇”)所特有的商店包括专营铁器、鞭炮和花炮、竹器、布匹、食盐和茶叶的商店……中间市镇有棺木匠、铁匠、裁缝和制面匠……其他具有特色的增值服务项目包括:中间市镇的酒店(一般标准市镇有茶店)……”①这里的标准与他早先的以上引述的说法,显然有相当的混淆和不一致,令人有无以适从之感。而且,何以五金、工具、帽子、酒类等为中间集镇所特有而为基层集镇所无,何以铁器、鞭炮、竹器、粮食等为中心市场所特有而为中间市场所无,何以基层市场只能有茶店,而中间市场才有酒店,何以铁匠、木匠、棺材匠等既为基层市场所应有,又称它们为中间市场所特有,都令人莫名所以。;。

据以研究清代,包括晚清时期乡村集市的记载中,有商店类别、数目等资料者极少。光绪末年直隶望都县陆保善编撰有《望都县乡土图说》,把它和民国《望都县志》结合起来,有不少值得研究的情况。望都是一小县,全县西南境产棉花,妇女多习纺织,有土布及辣椒、线麻、果实等物产外销。县城130余户,600余口。全县原只县城集市,“每逢四、九集场,各乡农民车载背负而来者,粮食、布匹、果实外,别无它货物”。县城有“铺户四十余”,但“杂粮、布匹、杂货、料、熟食等铺,逢集场一开设,若非有恒业者也”。按照施坚雅的研究,县城至少应是中间集镇,有的还是中心集镇,但从以上记述,望都县城的固定商铺似乎还达不到施坚雅所说的基层集镇的要求,更不能是中间集镇。人民国后望都除县城以外,有了其他一些集市,如永丰镇,150余户,人口比县城多,田地50余顷,亦较县城多1倍余,二、七有集,但只有杂货店l,起火店1,更达不到施氏的基层集镇标准。又一大村南王疃村,230户,口数超过县城近1倍,田50顷,三、七有集,只盐店、客店、杂货店各一。其他如北柳絮村、三贾村、固店村、柳陀村、西白城村、黑堡村、张庄村、白岳村、常早村、阳丘村等,各每旬2集,都有百户以上;商铺最多的是西白城村,270户,三、八有集,有杂货店2,烧饼店2,药店2,盐店1,客店1,枣烧锅1,共9家,但其他各集的商店,各不过一二家、三四家,如三贾村,是390户大村,三、八有集,而村上只药铺1家。固店村,120余户,一、六有集,只药铺、酒铺各1家。张庄村亦300余户大村,五、十有集,有客店2,杂货店2,盐店1。固现村、阳丘村、黑堡村、天寺台村等,各每旬2集,但都无商铺。这样看来,按施氏上述标准,望都县的集市很少能达到基层市场应有的商店和服务设施的标准。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