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者行为管理的破解

摘 要:首先分类回顾了旅游者行为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然后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旅游者旅游行为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各种因素。最后提出旅游者行为管理的理论框架,并归纳出旅游者行为管理有自主型、强制型、协同型和契约型四类模式。 作文 /zuowen/。

关键词:旅游者行为管理 一.引言在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今世界,旅游者作为旅游旅游研究的主体,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王德刚,1999)。近年来,旅游者行为研究触角从旅游经济学过渡到旅游社会学再深入到旅游人类学,实现了逐步从经济现象到旅游本质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旅游者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谈及对旅游者行为管理的机制研究仍付阙如。由于旅游者行为景区造成的影响愈来愈大,而旅游者行为管理开展被动致使景区保护成了单向又得不到呼应的工作,无形中也增加了景区的保护成本。因此,深入探讨旅游者行为管理机制既必要又迫切。二.旅游者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一)一般消费行为通过行为的具体表征可以把一般消费行为分为从众消费和符号性消费。其一,从社会从众效应出发,旅游者景区内的消费活动属于去个性化的旅游消费,并表现为缺乏主见的从众消费旅游者很难做出能够代表个人真实意愿的消费决策。其二,格登和理查兹(1920)在符号三角理论里阐述了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代表着告知、面子或炫耀中的一种或几种,价格不能真实的反映产品的质量和成本。除了满足期望,符号性消费还具有建立社会关系的作用,在旅游地、旅游团遇见的陌生旅游者之间可能会因为购买了相同的商品而进行更深层次的交谈;在居住地,旅游者同样可以以商品为媒介与同事、朋友交谈,从而维系其社会关系(Cohen,2007)。 毕业论文 (二)越轨行为顾名思义,打破规章制度,特立独行甚至造成混乱及破坏的行为即为越轨行为。按照其出位程度的深浅可以把它分为对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的环境排斥效应;破坏景区旅游资源、基础设施、不爱护环境、插队、满口脏话、不配合景区管理工作和其他旅游者发生冲突等的逆反行为;对景区旅游者造成安全隐患的旅游犯罪。对环境的排斥效应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于外来文化在景区开发、社区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上态度和行为的强势。逆反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个体人格差异和群体效应的叠加,从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出发,人们在异地进行旅游活动时常常会放纵人格中的“本我”,隐匿“自我”,忘却“超我”,加之旅游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逆反行为常大面积爆发。关于旅游犯罪的早期研究可追溯到Jud收集墨西哥32个州的数据研究犯罪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他发现财产犯罪对旅游业的影响较之暴力犯罪大得多,而后者仅仅起到微弱的影响作用。(三)生态行为生态行为旅游者管理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与其相关的各种旅游形式,如:慈善旅游、志愿者旅游、绿色旅游等概念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将旅游者生态行为分为环保理念、天人合一的感受、原真性追求三种表征。其中,影响环保理念的主要因素是旅游者的内生因素,凭借不同个人背景产生的生态旅游行为理念,进一步支配并指导着旅游者行为,最终发展成为负责任的旅游者生态旅游者。而天人合一的感受是以目的地选择为推动力,是一种契合东方哲学观的处事精神。原真性的追求则体现在旅游者内心对接触事物的原本面貌的渴望,亦可表述为旅游者旅游社区文化的尊重和认可,自发地期望能够获得最原真的旅游体验。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三.旅游者行为管理的本质探索旅游者行为管理系统的基础源于旅游主客体间相互营造的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力来自旅游者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可变的意识观念;目标是实现旅游者满意的旅游体验和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由于旅游者行为以内在心理需要为驱动力,并且不断的受到外部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致使旅游者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角色转换时可能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一些消极的群体行为就会随之暴露出来。针对由复杂个体组成的旅游群体活动,旅游者行为管理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1)以游客为导向的自主型管理;(2)以律法为导向的强制型管理;(3)以景区导向的契约型管理;(4)以其他游客和景区导向的协同型管理。不同类型的旅游者行为管理模式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应用到现实旅游活动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类型或具体的游客情况,选择不同的组合,也可以是多管齐下。参考文献[1] Michael Hughes,Carolyn J.Kroehler.Sociology:the core[M].2008. [2] Swarbrook.J.,Horner.S..Consumer Behaviour in Tourism[M].2006[3]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民族出版社,2004[4] 徐红罡.旅游系统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5] Elizabeth A. Halpenny.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and park visitors:The effect of place attach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30(2010)409—421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6]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7] 李斌.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旅游者行为分析.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