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实例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构建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由五个方面子体系组成、41项单项指标构成,各个子体系既可以结合起来做出总体评价,也可以单独用于监测评价商贸流通业的各个方面。根据对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构建的设想,本文按2001—2005年现有统计数据进行了试算,并对评价分值给出具体分析。最后为了加快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统计监测 评价体系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以及建设平安浙江、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发挥商贸流通业在扩大消费、引导投资、促进生产、服务公众方面的先导作用,构建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带动作用,对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引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      (一)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研究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商贸流通业发展状况及其内部构成,根据商贸流通业的内涵特征和指标设计原则精神,我们考虑从统计调查体系(包括监测)、评价体系商贸流通业发展实证分析体系三个方面构建商贸流通业监测评价体系。这三方面内容呈递进的“三角形”结构。其中调查体系是基础,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是核心,实证分析体系是应用目标,为商贸流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体系   根据商贸流通业统计指标设置原则,具体的监测体系将由以下几个部分来实现: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商贸流通业单位名录库;建立一套全面反映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水平、结构、效益状况及发展潜力与环境、综合竞争力等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建立一个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相结合、资料共享的统计数据采集体系。      (三)商贸流通业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考察商贸流通业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围绕实现社会、国家、行业、企业四方共赢的终极目标,在诸多复杂的因素中,找出影响力大、关联性强的主要因素,进行大体层次的划分,秉着力求客观、公正的原则,拟从五个方面构建整个综合评价体系,我们设想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五个基本子体系构成,分别监测全省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与速度、现代化程度、潜力与环境、成本与效率(益)、社会贡献。具体指标构成参见综合评价部分。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对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构建的设想,本文根据2001—2005年现有统计数据进行了试算。      (一)总体发展规模水平偏低,发展速度较快   从表1的评价分值总体来看,十五期间浙江省商贸流通业规模水平呈稳步上升势态,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良好。具体分析其总规模、平均水平发展速度三个侧面,发展规模和平均水平指标体系中,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商品销售总额和税收总额增长较快,发展规模由2001年的35.51分上升2005年的52.33分,但总体水平不高。从发展速度指标体系看,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商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较大。      分析2005年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总规模与平均水平评价得分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但发展速度评价得分低于上年情况,说明浙江省2005年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导致2005年指标体系总得分较上年有所下降,由上年的80.66下降到72.8分。      (二)新型流通业态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有序推进   十五期间,浙江省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较快。人力与信息技术、流通方式与结构、国际化水平三个方面都呈上升水平,尤其是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2004年12月11日我国对商业领域利用外资取消地域、数量、股权比例的限制以来,浙江省商业利用外资项目明显增多,外资商业销售额也迅速提高,2005年浙江省外资商业销售额比重从2004年的0.65%上升到1.77%,增长了近2倍。2004年下半年浙江省政府提出的“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1—7月份全省1227个乡镇中已有937个乡镇开设了连锁超市,覆盖面达到76.4%,超额完成了省政府覆盖面达75%的工作目标任务。2006年上半年我省社会消费零售额达到257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5%,其中:城市同期增长14.6%、农村增长14.4%,两者之间差距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3.5个百分点缩小0.2个百分点。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