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文献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关键词】 脑性瘫痪;儿童;中医证型;回顾性研究。

脑性瘫痪为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学中并没有此病名,但对其症状的描述,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早有论述。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1]中载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至清代《医宗金鉴》[2],将古代分述的各类迟证归纳在一起,并冠“五迟”之名加以概括。“五软”之名首见于元·曾世荣《活幼新书》[3]:“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五硬”是以头项、口、手、足、肌肉等部位硬紧而言,其临床特征恰与五软相反。明·徐春甫《古今医统·五软五硬》中述:“五硬证,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曰五硬。”根据古代文献相关记载,结合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范畴。目前,小儿脑瘫的中医诊治方面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规范有待建立,中医证候标准尚需统一,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对于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为此,笔者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现代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文献发表年限在1994年1月1日—2008年5月31日之间(共15年);②临床干预因素包括:中医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③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要目的且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的汉语类文献

1.2 文献排除标准。

排除综述类、流行病学研究类、临床检验指标研究类、影像学研究类、并发症研究类、动物模型研究类及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文献

1.3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QVIP)。检索策略:以脑瘫、脑性瘫痪检索词,并组合成不同检索式进行检索。手工检索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儿科教材15种、儿科专著77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做频数分布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检索到相关小儿脑性瘫痪现代文献3 205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计51篇;历年来15种各层次的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其中10部提及“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中医证型;77部儿科专著中32部提及“脑性瘫痪”、“五迟”、“五软”的中医证型

2.2 期刊文献中涉及的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51篇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名称合计73种,出现频数总计223次,出现频数≥2的共39种(见表1)。其余34个中医证型出现频数均为1。表1 51篇文献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排序从表1中可以看出:文献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命名以脏腑辨证为主,气血津液辨证为辅;排名前10位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总计109次,约占总频数的50%,为各类文献应用的主要中医证型;但文献中报道的中医证型命名混乱,无统一标准。

2.3 儿科学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0部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名称计18种,出现频数总计38次,出现频数≥2的中医证型共8种(见表2)。其余10个证型出现频数均为1,包括瘀血阻络、心肾不足、心脾两亏、痰瘀阻络、肾虚肝旺、气血两虚、脾肾两虚、脾气虚弱、肝肾亏虚、肝强脾弱。表2 儿科学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排序从表2中可见,国家统编各版本教材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命名也不规范,仍然存在较多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相同但称谓不同的证名。

2.4 儿科专著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2部儿科专著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名称计30种,出现频数总计50次,出现频数≥2的中医证型见表3。表3 儿科专著小儿脑性瘫痪中医证型排序表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种儿科专著中对小儿脑性瘫痪依然采用不同分型方法,出现频数为1的中医证型有20种之多,针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相同病位,各部专著中医证型命名的表述亦不相同。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