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与对策

摘要:亚洲区域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中国在这一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需进一步提升: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重新审视生产要素的培育;通过跨国兼并与收购控制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提升我国企业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地位;通过干中学和国际生产网络的知识扩散,推动产品链的升级。

关键词:亚洲生产网络;国际分工地位;产业      近年来,亚洲新的区域分工形式——亚洲生产网络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分工模式中,中国处于较低的国际分工地位,这对中国的产业升级十分不利。

如何在亚洲分工模式转变过程中,抓住机遇来提高中国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亚洲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需要,由日本主导的“雁行模式”已开始衰落。

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往来的原因,亚洲区域需要一种更新的分工模式来替代过去的“雁行分工模式”。

因此,区域生产网络便逐渐形成。

衡量亚洲区域生产网络形成的重要指标是出口产品的进口中间投入品(VS)比重。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提出的用于衡量产品分工程度的VS改进指标,按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三版行业分类标准,计算出中国出口贸易中来自别国的中间产品比重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看出,在1992~2007年中国出口产品生产来自亚洲诸国的中间投入品的比重变化。

1992年以后的12年中,中国出口贸易中来自外国提供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比率上升50%,从1992年的14.2%上升为2003年的近22%。

而在这一进程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用20年左右才完成,即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OECD主要国家的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分工程度从10%左右上升到20%左右。

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4~5年间中国产品分工程度大幅度提高,而在整个90年代,VS比率基本上是平缓的,这说明中国正在加速融入区域生产网络中。

数据来源:UNCTAD COMTRADE数据库历年数据   我们对表1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看出,在中国产品贸易提高幅度中,约有2/3来自日本、韩国、东盟其他国家对中国提供的中间投入品的增加,其中日本占1.5个百分点,韩国占2个百分点,东盟其他国家占1.7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生产出口产品中有2/3的产品价值是来自亚洲各国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增加。

来自其他国家的中间投入品的增加在中国出口产品分工比率上升中只相当于1/3。

因此,中国在过去10多年的出口产品中,其中间投入品来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如,2007年,在中国出口总额中,仅日、韩两国提供的中间品价值就占6.5%,相当于中国出口品的产品分工比率的1/3。

中国出口产品生产中,来自于日本的进口贡献最大。

来自日本的中间品中国向世界出口品的产品分工比例中所占比重约为1/5。

如果加上来自韩国的中间品进口,日、韩对中国中间品出口中国向世界出口产品分工程度中约占1/3。

而日本、韩国部分地把中国作为它们生产过程的延续,使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处在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上,中、日、韩、三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体系向世界出口

这说明亚洲区域生产网络在不断向前发展,而中国正成为这一区域生产网络中的重要成员。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