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震撼的近义词

一次采访中,著名军旅摄影家吴苏琳给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并不曲折,讲述者也极为平静,然而就像感受到如镜的深水下最有力的涌动一样。

我在故事戛然而止的一刻,甚至难以寻找到最恰当的文字作为出口,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震撼……   他的降生,令父亲很失望。

家里已经有了6个哥哥。

一心盼望有个女儿的父亲,最终未能如愿。

父亲是个读书人,尊崇孔孟之道,崇尚“仁义礼智信”。

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和6个哥哥一样,书读得很好,直到1986年。

那一年,他17岁,瞒着父亲,他报名参了军。

父亲得到消息时,他已经登上了远赴戎机的列车。

在他的人生中,违背父亲意愿的“不孝之举”,仅此一回。

他成了一名侦察兵

当时,全军抽调各军区的侦察部队南下作战。

他随部队来到了神秘的南疆战区,他们的任务是敌前捕俘,以一个小分队的兵力秘密前往。

敌人的眼皮底下活捉一名俘虏,再押着俘虏翻越30里山路,回到我方阵地。

他被战友们推选为第一捕俘手。

行动时,由他负责将目标制服。

并且必须悄无声息。

分队能不能活着回去,就看他的了。

虽然他很年轻,却是个不错的捕俘手。

不论对手多么强壮,他一个背后锁喉,就能将目标瞬间制服,并且让对方连喊一声的机会都没有。

凭借胳膊上力道的控制,他可以恰到好处地控制是毙敌于死命,还是留个活口。

那次的捕俘地点。

是在一处呈倒U字形、状如大口袋的山坳里。

前方和左右两翼的山上,都有敌方火力点。

从山上俯瞰,山坳一览无余。

捕俘分队要钻到山坳里面活捉俘虏,稍有闪失,三面山上的敌火力点即刻就能封锁山坳出口,一个人也别想出来。

山坳内有一条小路,时有敌军官兵经过。

捕俘目标,就是单独经过这条小路敌人

小路地势较周围高,路两旁的土坡之下,是茂密的原始丛林。

捕俘分队就潜伏在路边的丛林中。

刚潜伏下来,他就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地形对捕俘手极为不利。

小路比他潜伏的位置高出一米。

他站起身,只够得到目标的腿部,根本锁不到目标的喉咙。

他的大脑在飞快地运转。

先跃上土坡再动手?不行!那样太慢,敌人有充足的时间扣动扳机。

一旦枪响,就全完了。

用微声冲锋枪将敌击毙?也不行!任务是捉俘虏,要活的。

敌人的警惕性很高,尽管是在己方防区内,但敌不少官兵还是习惯将食指搭在扳机上,即使被击毙后,手指仍可能压动扳机,这样还是会暴露目标

再者,小路没有林木遮蔽。

会被制高点上的敌人发现。

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把目标拖下小路,一切都要在丛林的掩蔽下进行。

怎么办?他心急如焚!   这时,一名敌兵沿着小路,向捕俘分队的埋伏圈走来。

潜伏在不远处的分队长用目光示意他:动手!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就在敌兵经过他面前的一刹那,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他张开双臂,猛地抱住敌兵的小腿。

他想先把敌兵拽下小路

再一招制敌。

抱腿摔敌是他当时的唯一选择,但这一招,也将他自己的后背完全暴露给敌兵

敌兵也非等闲之辈,挥手抽出一把匕首,朝他后心刺去。

一刀下去,匕首尖儿从他的前胸扎了出来。

出乎敌兵意料,中了刀的中国侦察兵没有松手,而是猛地将其拽下了小路

两个人一起翻滚到浓密的丛林之中。

敌兵不知道,这一拽。

他拼尽了全身之力。

会些功夫的敌兵还在顽抗。

几名侦察兵合力居然按不住他。

必须尽快将敌制服。

一名老兵挥动五六冲锋枪,一枪托砸在敌兵脸上。

俘虏顿时老实了。

这时战友们才发现,他身中匕首,歪倒在地,刀口处血还在涌出,双臂却仍如铁钳一般箍住俘虏的双腿。

擒敌,他震撼敌兵

接下来的回撤,他震撼战友

敌人会很快察觉中国侦察部队的行动,因此捕俘分队必须撤得足够快。

撤退中,小分队还要分出两三名战士控制俘虏,为了不成为战友们的累赘,他咬牙自己跑。

这一跑,就是30多里。

回到我军阵地,战友们惊呆了。

军医打死也不相信,一个被钢刀贯穿的人,居然能在山岳丛林中跋涉了30多里。

医学已经无法解释这一切。

战友的解释是:他的意志是一块钢铁。

几个月后,他康复了,被授予“一等功臣”,并破格提干。

他收起了军功章,仿佛自言自语道:“我为国尽了忠,该回家尽孝了。

”言罢,毅然拒绝了提干,解甲归田。

消息传开,举团皆惊。

这就是他――我至今不知姓名的侦察兵留给人们的3次震撼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