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尖上的福建

蛇是很多人所惧怕的动物,人们遇到蛇往往避而远之,然而在南平有一个地方,人们不仅不怕蛇,还喜欢亲吻蛇,当地每年都会上演人蛇共舞的一幕。

只见男女老少,人手一蛇,有的甚至一个人将几条蛇握于手中,或使之盘错在脖子或腰间,还有的几个人扛一条大蛇。这些蛇小的有几两、几斤,大的达几十斤。这便是南平樟湖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蛇节”的盛况。

实际上,不仅是南平樟湖福建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崇蛇文化,大到将蛇供奉起来的祭典盛会,小到戴在头上的发簪和刺在身上的纹身,可以说福建是个将蛇形图腾崇拜发挥到极致的地方。那么,闽人为何会与蛇结下不解之缘?闽地的蛇崇拜与蛇文化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福建崇蛇,保留原始蛇文化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闽”字:“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闽”字中的“虫”通“蛇”解,所以有家中供奉蛇的意思,因此,这里的“闽”和“蛇种”指的就是信仰蛇神的氏族。在更早之前,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闽”字原型就是门下卧着一条蛇,蛇出现在门下,可见当时闽地蛇类繁衍数量之多,以及闽人祖先与蛇相处之融洽。

究其原因,福建属于湿热的亚热带气候,多高山和丛林,古闽越族生活在这些适宜蛇类生存的地区,自然把蛇作为本氏族的祖先和象征来膜拜。

但古闽越人对蛇的崇拜,在本质上是消除内心恐惧的一种方式。福建气候暑湿,山南水北,蛇大面积存在的历史比人还要悠久。闽地生活的人不像在中原地区,可以躲避蛇类,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时刻处在蛇的威胁之中。在远古的人与蛇的关系中,人类必然是占下风的。在民智未开的古闽越人心中,蛇行迹无踪,水陆两栖,没有四肢却行动迅疾,时常会毒死人畜甚至猛兽。他们对蛇既有极大的恐惧感,又觉得蛇神秘莫测,甚至认为它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灵。古闽越人无法避免与蛇打过多的交道,只好转为主动示好,进而发展为图腾崇拜,把它视为自己的祖先和保护神,以求达到避祸求福的目的。

对蛇的崇拜并非闽地仅有,蛇崇拜是远古闽人对自然界未知事物的一种恐惧的反映,其他各地对蛇崇拜,道理也大致相同。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在北方地广人稀、草木丰茂的中原地区,也常有蛇类出没,在此生活的华夏民族也产生了蛇图腾崇拜

崇拜在其他地域文化中也有过延伸发展,然而福建对蛇崇拜的保存却是最为完整的。

上古神话《山海经》中有大量关于蛇的记录,里面的蛇多为神怪。《鲁灵光殿赋》有“女娲蛇躯”的记载,蛇身的女娲被视为整个华夏民族的创始女神,可见华夏地区很早就把蛇当作祖先。后来黄帝综合各氏族和族群的图腾崇拜,创造了龙的形象和图腾。《史记?天官书》中这样解释:“(黄帝)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黄龙体。”这说明了蛇是龙形象的主体,因此有称蛇为“小龙”的说法。

图腾是龙图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龙这一集各地方文化为一体的图腾被更广泛地接受,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蛇崇拜则似乎渐渐被历史遗忘。

唯有闽地偏居南方,四周层峦叠嶂,与中原交通不便,相对封闭,于是这个曾因生产和文化发展水平不如中原地区而一度被称为“南蛮”的地方,反而将这一原始的蛇崇拜保存了下来。特别是闽北、闽西一带,如南平樟湖,生产相对落后,文化未开,反倒有利于保留最为原始的习俗。

福建各地都建有蛇王宫、庙来供奉蛇神,其中南平樟湖、龙岩长汀罗汉岭、福州闽侯洋里乡等地的蛇王宫、庙保存完好,至今香火鼎盛。

而今在中原地区少有的崇“家蛇”的遗存,在福建则被视为平常,福建许多农村仍有拜“家蛇”的习惯,说家中来蛇是祖先现形,要敬拜。

闽越族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保留着崇蛇风俗,他们“披发文身,以像鳞虫”,把蛇的形象文在身上,以获得蛇的同类认同、免受侵害。汉武帝统一闽越后,汉族南迁,闽越族人的习俗逐渐与来自中原的汉族移民融合,沿海一带又收到外来文化影响,文蛇形等崇蛇习俗才渐渐淡化。

厦门和泉州的蛇庙已留存不多,但大量蛇神传说和崇蛇的风俗尚存。据说闽南人将蛇的形象移画在船上,从此闽船上必画有一蛇。清初郁永河的《海上纪略》记载:“凡闽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说的是这条叫“木龙”的蛇平时不见踪迹,只在海船建成之日上船保佑渔民,它离船即预示船将沉没,因此蛇被水上人家视作最重要的保护神之一。泉州惠东女如今仍有在虎口、手腕等处刺青之习,也算是继承了祖先文蛇形以崇蛇的遗俗。

如今,同属于闽越文化圈的台湾也保留着一些崇蛇遗俗,这也正好反映了两岸文化的一脉相承。浓郁质朴的蛇文化,渗透于闽人的民风民俗,也成了福建文化最具特色的标签之一。

延续崇蛇习俗,祈愿平安丰收。

福建延续了崇蛇的风俗,而南平樟湖又是福建崇蛇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樟湖是位于闽江中游的一座千年古镇,曾经与世隔绝,当地人不打蛇不食蛇,甚至在遇到蛇时还主动让路。当地蛇王庙在所有的蛇神庙中最为有名且历史悠久,明代谢肇的《长溪琐语》里就有对这座古庙的记载,而且其中描述的风俗延续至今。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蛇节”,镇上会举行盛大的迎神赛蛇活动。这一天的一大早,村里老老少少都会聚在蛇王庙前,先是举行祭拜仪式,由时任“蛇王”的村民主持。然后重头戏——赛蛇游街活动就开始了。

先是由“蛇王”将之前存放在蛇王庙里的蛇分发。这些蛇是村民们为蛇节特别准备的,之后会放回到大自然。最大的一条蟒蛇,被封为“蛇圣”,必需要放在笼中由4个人推着出行,其他的则由参加活动的村民领走。紧接着,鞭炮声开路,锣鼓号角齐鸣,长长的赛蛇神队伍就从蛇王庙出发了。

抬神像的走在前头,旌旗和腰鼓阵跟着。而后便是赛蛇神的队伍,只见大家将蛇缠绕在身上,开始与蛇的互动,有的与蛇亲吻,有的将蛇穿过鼻孔。这在外人看来,真是想都不敢想。而后是抬着蛇王庙里供奉的蛇神像及当地各神灵的队伍,象征人神共济、人蛇共舞。还有一幕也相当引人注目:队伍最后会跟着几名装扮潦倒的带着枷锁的“犯人”,一旁还有押送犯人的“士兵”和扛着斧头的“开枷人”,可谓如穿越时空一般,让人瞬间感觉回到古代。据说,这是希望以改过、谢罪的形式来赎回自身及家人的安康吉祥。

游街过程中,赛蛇者都欢迎人们前来互动,胆大的游客纷纷上前,摸摸大蟒蛇,玩玩小蛇,与蛇来个亲密接触,合影留念。队伍路过的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摆上一盆清水,等待赛蛇者把蛇放入水中洗洗,让它清凉一会儿。最后是节日过后的放生仪式,村民在此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平安丰收。

当地以蛇为图腾加以崇拜,实际上就是延续了福建古代闽越族的遗风。这个蛇节游街的活动自古就在当地流传,可谓历史悠久,而今所有形式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保存得十分完好。“赛蛇神”则充分显示了人与蛇和谐共存的画面,在这里,蛇被当做神灵,从蛇王庙里被迎出,表明了闽先祖从一开始就渴望能同蛇友好相处。

如果说“赛蛇神”祭蛇活动是为了显示当地百姓自古与蛇的亲密关系,那么每年的元宵前后的游蛇灯活动则是真正的祭祀蛇神以祈求庇佑,好获得一年的丰收。

蛇灯的蛇头蛇尾是用竹篾手工编织而成,再糊以彩纸。蛇身则是各节灯立在板上拼接成的,可扛在肩上,挥动自如,十分灵活。灯体由白纸糊成,上面可以贴剪纸或者题字,从传统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到现今各种吉祥祝颂的话语,都可以写上,将祝愿交给蛇神

在开场欢天喜地的神铳鼓乐声中,点亮灯内的红蜡烛,游蛇灯队伍浩浩荡荡地绕集镇街道和村落蜿蜒而行。队伍很长,蛇阵宏伟,在夜幕下,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十分壮观。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游蛇灯,这是他们崇蛇的最高仪式。蛇灯所到之处,大家都要开门迎接,香烛、鞭炮、焰火齐备,热闹非凡,淳朴的百姓以献礼来充分表现对蛇的崇敬。

无独有偶,在漳州平和也有一种神奇的崇蛇风俗,显示了人与蛇的亲密无间。在九龙江流域的平和县文峰乡三坪行政村所辖的六七个自然村,至今仍流行着人蛇共居之俗。

在这里,人们认为家里有蛇是吉祥的征兆,蛇越多越吉利,因此是禁止打蛇的。而当地生长着一种墨绿色的无毒蛇,个头小小的,最喜欢往民居里跑,有的时候甚至夜里会爬上床与人同眠,或蜷曲在人的脚旁。乡民们习以为常,不仅不会驱赶它,还照样安稳睡觉。这种蛇被当地群众视为保佑家居平安的蛇神化身,尊称“侍者公”。“侍者公”常年在人头顶上绕梁缠柱,由于千百年来蛇与人类共处,出现了蛇不怕人、人不怕蛇的现象。

三坪的这种蛇崇拜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因为这种灵蛇只在三坪才有,所以才有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与蛇同眠”的习俗。这里的村落通常有“侍者公”庙,也就是蛇神庙,化为人形的蛇神青面獠牙,肩部有一蛇盘踞着探出首,庄严神圣。人们将“侍者公”神像按年份轮流供奉于家中,每年举行两次盛大的巡游活动,将神像抬出祭祀,祈求五谷丰登。

这种以蛇为崇拜、祈求丰收、期盼平安祝愿的图腾信仰,其实在很多地方也都曾出现过。例如,中原地区古人祈雨时常以蛇出现为下雨征兆,并在蛇出没处建造龙王祠,还有些地方祭蛇以示丰收。

江苏宜兴有祭祀家蛇的风俗。人们蒸一种长条状的“米粉蛇”,在清明、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作为祭祀仪式的献礼。山西忻州、五台等地更视蛇为财神,蒸一种盘小蛇的枣糕馍以求“招财进宝”。

而说起世界上有着蛇崇拜的地方,就不得不提玛雅文明。玛雅人崇拜蛇,以羽蛇神图腾,奉其为祭司们的保护神。羽蛇神出没的时间与雨季和种植玉米的季节一致,因此成为玛雅农人最崇敬的神。玛雅人的蛇崇拜就是与播种、收获、五谷丰登有关的信仰,可见东西方的蛇崇拜意义,也有着相通之处。

图腾源自生殖崇拜

埃及与印度也有着崇蛇文化。埃及以眼镜蛇为崇拜对象,法老的权杖上就刻有圣蛇的形象,作为权力神圣性的象征。这与印度的王者拥有蛇杖,作为帝王权利和神的象征类似。在古埃及,眼镜蛇本身就可以看作王权的标志、生命的延续。而印度也是如此,人们对眼镜蛇的崇拜也包含了生命、生殖意味。这是因为,眼镜蛇的生命力顽强,攻击性强,致命的毒液令许多动物恐惧,同时雄性眼镜蛇十分强壮,交配长达几个小时。

这种以蛇作为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的信仰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着,比如在广西三江、龙胜等县侗族聚集的地区,都有姑娘与花蛇成亲的传说。

而在福建,闽东、闽西一带的畲族这种对蛇的生殖崇拜最为典型。

闽东福鼎县双华村畲族有关于蛇崇拜的歌会,叫做“二月二”歌会,又称为“会亲日”。畲族闽地自古传今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人认为蛇是他们的先祖,人是由蛇繁衍而来。相传畲族先祖最初生活在石洞中,有一天晚上,突然狂风暴雨,石洞中先后爬出两条大蛇,不管人们怎样驱赶,甚至将它们放到水中,它们都会回到洞内。最后祖头公亲自把蛇送到水口放生,并点香祷告。当天晚上,两条蛇果然没有再回来,但祖头公却梦见这两条蛇化身人形将军向他致谢。祖头公醒来后,召集人们于二月初二那天在水口处盖起石板宫,塑两尊蛇神像以奉祀,从此双华畲民人丁兴旺。而此后每逢二月初二这一天,当地畲民都会纷纷回到村中祭蛇祖,“会亲日”成为当地最大的节日。

而在畲族人数较多的汀州,长汀县西门外的罗汉岭有一座蛇王宫。当地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没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宫。”可见当地崇蛇历史之悠久。另在长汀、上杭二县交界处有蛇腾寺,为崇蛇的遗存及延续。这些畲族聚居地还流传着许多“蛇郎君”的故事。传说蛇郎君本就是得道之神,娶了农夫的女儿,与她生儿育女,生活幸福美满,更为乡亲们造福。

这种关于生命与生殖的崇拜,是闽地崇拜的另一种寓意,福建的蛇文化也因此更加多样。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