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里的民国] 民国杂志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为什么选择生活在宋代呢?这位学者给的答案是:宋代比较富裕,文人生活比较雅致和富足。

此外,据说太祖赵匡胤曾留下诏书给子孙,不许杀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样,在文字狱兴盛的古代中国,宋朝看起来真的是一个迥然有异的时代了。

但是我想,如果抛开文字狱不说,中国的文人最有魅力的时代不是在宋朝,而应该是魏晋南北朝。

那个时代文人们,一个个个性使然、特立独行。

嵇康、阮籍、刘伶……哪一个不是个性鲜明、头角峥嵘?他们中的一些人,藐视权贵、装疯卖傻,除了宝贵的人格范例,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

南北朝之外,我还想起了一个时代,那就是民国

民国建立的第一天起,这个时代就饱受战乱之苦。

先是军阀割据,后来是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再后来,又因为政治与战争的失败而终结。

但是,民国时期,大批的文人和有识之士得以崭露头角:鲁迅、胡适陈独秀、邵飘萍、储安平、陈寅恪……这些人物,构成了整个民国时期灿烂的人文星图。

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民国绝对是一个不应漠视的时代

我想,今人喜欢民国,就像前人喜欢魏晋一样。

大家津津乐道的,是特立独行的文人风骨,以及足以藐视前朝的鼎盛状貌吧。

――据说,1930年代,报界钜子史量才曾经屡屡批评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一次与蒋会面的时候,蒋介石对他说:“我有一百万军队,”其霸道的味道十足;史量才则针锋相对:“我有一百万读者……”其铮铮铁骨。

让人动容。

日前,周为筠的《杂志民国:刊物里的时代风云》得以出版。

在这本小书里,作者带领读者回顾了民国时期的大量杂志:《新青年》、《良友》、《语丝》、《新月》、《观察》……这些杂志,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鼎鼎有名。

至于这些杂志所牵涉到的人物和政治、文化事件,在现代史上同样举足轻重。

当然,周为筠写这本书,目的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谈民国杂志

他的工作,似乎是要通过这些著名的刊物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串联起来。

他试图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人文风貌。

在这个时代,周树人深刻,胡适豁达,周作人内秀,陈独秀激情澎湃……时光流逝,逝者已矣。

但是,他们的影子似乎仍然存活人闯。

近百年间,论及批判精神,国人没有能出鲁迅之右者;论及温文豁达、学贯中西,鲜有超过胡适之的。

他们的音容笑貌,已经影响了和继续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人。

杂志仅仅是一个小窗口。

民国杂志所能展现给我们的,毕竟有限。

杂志却分明又是一个大舞台,它们的历史本身也是整个民国时代的缩影。

民国虽短,却诞生了一个文化巨人。

究其原因,是“江山不幸诗家幸”的历史悖论,还是东西方交汇的文化潮流使然?抑或,是因为战事频繁所导致的文化控制力削弱的缘故?   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然,周为筠的这本《杂志民国》,本身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时代出版的历史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书店的老板就可以出钱做一本杂志

当《良友》的出资人看到主编的名气本身无助于刊物的发行时,马上可以找到一个穷学生取而代之。

陈独秀的《青年杂志》,似乎也颇得炒作学的精髓。

他和胡适、钱玄同一班人,知道如何激怒保守的国学派们。

然后通过骂战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种有趣的往事,居然就发生在炮火连天的民国和曾经饿殍遍野的民国

你不能不说,尽管历史有时候确实很喜欢开玩笑,但是它的选择却也非常有道理。

历史,从来都暗合了某种规律,暗合了某种因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民国史,也是在研读我们自己。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