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真相

从“萧红热”说到《黄金时代》。

我是前不久才知道,社会上有个“萧红热”。仔细探究,其热度吓我一跳,说是“高烧”,似乎也不过分。

萧红的评论和研究,源头自然是萧红在世的时候,比如鲁迅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胡风所作的读后记。言者寥寥,只能说是星星之火。之后,从萧红1942年病逝到1957年归葬广州,这期间,有骆宾基的一本《萧红小传》,报刊上也发表过一些纪念文章和评论,算是热闹一阵,但离“热”,还有很远的距离。再之后是20多年的沉寂。

严格说来,“萧红热”,是由美国学者撩拨起来的。两位,一位叫夏志清,另一位叫葛浩文,都是美国的“著名汉学家”。

夏志清写了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在耶鲁大学出版,1978年有了中译本。这部著作,把沉寂已久的作家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等,都“发掘”出来,很快风靡大陆。夏志清对张爱玲很大方,给了她42页的篇幅,但对萧红,只写了一句话:“萧红的长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极具真实感,艺术成就比萧军的长篇《八月的乡村》高。”同样是女作家,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好在,夏志清写《中译本序》,对萧红稍稍用力抬举了一下,说对《生死场》《呼兰河传》未加评论,是自己的疏忽,并对这疏忽“大表后悔”,还说:“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作为博士论文,葛浩文于1976年写成《萧红传》,于1979年在香港出版,于1985年在大陆出版,为萧红从冷到热,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

到20世纪90年代,局面为之大变。1991年,哈尔滨出版社为纪念萧红诞辰80周年,出版萧红全集》。同年,一本研究专著《萧红现象》出版。1993年9月,“萧红文化节”和“国际萧红学术研讨会”,在萧红的故乡黑龙江呼兰县同时举办,一个规模盛大,一个阵容可观,一下子把“萧红热”烧到烫手的程度。

此后萧红研究一直保持相当的热度。各种版本的萧红传记,一直在出版,2010年前后,出版的数量更多。我读过的,有10多部,绝大部分是这个时间段的出版物。尤其是,2011年3月,北方文艺出版出版三大卷《萧红研究七十年》,字数高达200万,对比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资料选》,以字数论,前者接近后者二倍。从这个小角度来看,萧红的“哀荣”已经远远超过鲁迅。

此外,娱乐界也看中了萧红。关于萧红的电影,有两部,一部是2013年3月全国公映宋佳版萧红》;另一部是2014年10月全国公映的汤唯版《黄金时代》。

我想着重说说这两部电影。

宋佳版萧红》,对萧红的生平和写作,也就是对史实,持有粗暴的态度。至少有两个细节,纯属臆造。萧红生了个女孩,送人,萧军遇见,追出去,对抱养孩子的妇女说,记住,等孩子长大,告诉她,她母亲是一个“美丽作家”。怕那妇女听不见,大概主要是怕观众听不见,萧军还重复一句“美丽作家”。呵呵,“美丽作家”,那时候萧红还没有开始写作,怎么就成了“作家”?这句台词,应了前些年文坛上的一句调侃,“美女不写就是作家,一写就是著名作家”。后来萧红写了,果然成为“著名作家”。另一个细节是,萧军萧红吃不饱穿不暖,最倒霉的时候,萧红说,“三郎,不要给满洲国做事”。萧军回答,“你放心,我饿死也不会给满洲国做事”。两个人的道德形象,顿时高大起来。查遍所有萧红研究资料,以及萧红本人自述,都找不到这段对话的出处。

此外还有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严重失当。对萧军,尽管表现了他不合时宜的恋情,不过看起来,还是一条有情有义的好汉。而对端木蕻良,大不客气,直接套用萧红早期对他的评价,努力塑造“胆小鬼,势利鬼,马屁鬼,一天到晚在那里装腔作势”的形象。最扯淡的是萧红,一天到晚在那里做“美丽作家”状。

有论者称,宋佳版萧红》对萧红进行了“妖魔化”。我不这样看。我觉得是进行了肤浅的“美化”,还没到“神化”程度。对端木,则是不折不扣的“妖魔化”。

汤唯版《黄金时代》,公映前的造势,对拍摄方来说,是竭尽全力。这造势有效,让我这个对电影不感兴趣的人,心里老是惦记,盼着公映的那一天。还做了大量案头准备,几个月时间,阅读围绕萧红,浏览了超过500万字的文章,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在这个前提下,还到网上搜索宋佳版萧红》来看。头天晚上看《萧红》,第二天中午看《黄金时代》。集中看,印象深刻,对比强烈。

看《黄金时代》,感觉跟此前的造势宣传,是两码事。造势的时候,导演出来说话,说“为什么感觉民国时代那么好……那个时代比较自由,生活和创作也很自由,有一种高度的文明”云云。我对这话,大大不以为然,借学者李零的话说,“民国时期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期,根本不像有人吹的,简直是黄金时代……这是一段战争与革命的历史,血流成河,泪流成河,中国人受了很多苦”。

一部呈现萧红人生与爱情履历的电影,叫成《黄金时代》,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它的来路在萧红写给萧军的一封信里。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信中写:

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于是我摸着桌布,回身摸着藤椅的边沿……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但又是多么寂寞的黄金时代呀!别人的黄金时代是舒展着翅膀过的,而我的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

这段话,明显是发牢骚,跟导演的解读完全不搭界。导演说萧红“在心情最为痛苦的时刻,居然能看出自己在一个黄金时代,作为一个艺术家能够看出自己当时很幸福,看出时代的好,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洞见力”。奇怪,我怎么一点也看不出来?这话萧红本人能认同吗?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黄金时代》是一部成功的映像版萧红传记。虽然对某些史实进行了简化处理,但都是旁枝末节,可以接受。跟多数萧红传记相比,它更真实,对历史人物,也没有采取随意褒贬的态度。特别是汤唯扮演的萧红,跟历史人物贴得很紧,不刻意,不做作。这个银幕形象,大体可以信赖。先天的不足是,汤唯比真实的萧红漂亮得多。普遍的社会心理,漂亮女人的乖张,容易得到男人谅解。由于男性心理作怪,《黄金时代》呈现的萧红,在我眼里,也就不那么令人生厌,甚至还有些可爱。这跟我阅读某些萧红传记的感觉有所不同。 相关热词搜索: 真相萧红

3 次访问